佩梅病:美丽的病名,残酷的预后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科普系列6

受访专家: 北大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教授 王静敏

编者按:在北大小儿神经专家的门诊最大的特点是“马拉松”,常常从早上8:30,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0点,甚至12点。这里的专家们,对每一个病人的接诊时间都很长,除了神经系统疾病本身的复杂和疑难外,还因为他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偏”,一个个纠正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处理方法。

这些顶尖儿科专家的门诊也极有“营养”,不仅对家长的每一个疑问都回答得极为详细,而且通俗易懂。大医生兵器谱,在跟访一位位专家门诊,除了写出一个个人物特写外,还特别采写了小儿神经科普系列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885 年,Pelizaeus 率先报道了有5 例男性患儿的家系,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发育迟缓等。1910年,Merzbacher再次对Pelizaeus 所报道的家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此病具有X 连锁隐性遗传特征,且在脑组织活检中发现白质髓鞘缺失,将此病命名为Pelizaeu- Merzbacher 病,中文翻译为“佩梅病”。

距离1885的100年后,佩梅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的PLP1基因,从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脑白质髓鞘发育落后的脑白质病,有越来越多的佩梅病患者得到确诊。在国内小儿神经领域最顶尖的北大妇儿小儿神经科,近10年来,已经有超过100例佩梅病患者得到确诊,用这个领域的专家王静敏教授的话说,佩梅病属于罕见病中的“常见病”。

临床表现

患了佩梅病的孩子是什么表现呢?

佩梅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男性发病、运动智力发育迟缓、眼球震颤以及特征性的头颅MRI显示髓鞘发育落后,佩梅病的孩子往往被误诊为脑瘫:因为脑瘫的孩子也表现为运动、智力发育落后。但在王静敏教授看来,佩梅病有着自己特异的表现:

首先,因为这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所以患这种病的都是男孩。如果是一个家族性遗传,女孩要么是正常的,要么只是携带者。

其次,作为脑白质病中的一种,除了眼球震颤、运动智力发育迟缓外,佩梅病的核磁也很有特点,就是表现为神经髓鞘发育落后,比如孩子10岁了,表现出的却可能是几个月孩子甚至新生儿时期的髓鞘发育水平,而非其他遗传性白质脑病那样属于髓鞘的变性(髓鞘发育后又导致的损伤)。

再有,脑瘫是指出生前、中、后脑受到损伤导致的疾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后,病情会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静止到某一个阶段;而对于佩梅病的孩子来讲,往往会出现智力运动发育逐渐倒退,且运动功能障碍比智力障碍更显著,对于经典型佩梅病的患儿在10岁以内可能发育会有些进步,但病情的发展的最终结果是逐渐倒退的。

分型

佩梅病是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神经遗传病,患者寿命均较短,严重者仅能存活至几岁,甚至生后即死亡。其发病率在美国为1/500 000~1/300 000, 我国尚缺乏相关的发病率研究,佩梅病根据临床表现与PLP1基因突变类型分为先天型、经典型与中间型共三型。

先天型佩梅病

先天型佩梅病出生时起病,临床症状重。表现为钟摆状眼震、肌张力低下、吞咽困难、喘鸣,部分患儿可有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语言表达严重受累,但可有非语言交流,部分患儿有理解语言的可能。整个发育过程中不能独自行走。随病程进展肢体逐渐痉挛。多数于儿童期死亡,少数存活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30 岁。

经典型佩梅病

经典型佩梅病为Pelizaeus 和Merzbacher所描述的佩梅病,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多于生后数月内发病,最迟不超过5 岁。早期表现有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10 岁前运动功能可缓慢进步,可获得上肢随意运动和行走能力,之后逐渐倒退,随病程进展眼球震颤可消失,继而出现运动发育障碍,如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四肢瘫痪等,还可伴认知功能损害和锥体外系异常表现。患者多在30~70 岁死亡。

中间型佩梅病

中间型的临床表现介于先天型和经典型之间。

对于佩梅病的确诊需要进行PLP1检测,如果基因确诊,就能为这些家庭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与产前基因诊断。

和其他遗传病一样,目前对于佩梅病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尚处于对症治疗阶段。王教授建议患儿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对孩子进行一些正规的康复训练。这样可以让患儿的身体功能维持的时间长一些,疾病恶化的进展慢一些。对于基因诊断明确的家庭尽可能进行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以减轻家庭与社会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