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2016年1月23日,国内主流医学媒体纷纷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担任新一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
资料图
照片上,戴着金丝眼镜的张澍田教授微笑着注视前方,儒雅、温和,一头花白的卷曲头发在红色T恤映衬下显得神采奕奕。
作为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著名消化系统疾病专家,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张澍田身上的光环不胜枚举。
对于张澍田的早期入行,很多媒体都有提及:1980年考入山东医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工作。从渴望从事高精尖手术的外科医生,到听从父亲劝告进入又脏又累的消化内科,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其中,他仅用了四年就拿到了正常需要六年才能拿到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成为了友谊医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而在33岁和38岁成为友谊医院最年轻的硕导和博导,并于2004年就当选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获得五四青年奖章……
在友谊医院,张澍田是最早接触消化内镜介入技术的专家之一。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在导师王宝恩、于中麟教授指导下将消化内镜介入(微创)技术作为主攻方向。
1994年,张澍田被派到香港深造三个月,接触到内镜介入前沿技术,他兴趣盎然;来年再赴香港,他率先为国内引进了多项世界先进的内镜介入微创技术。只要从嘴里下根管,就可以看着电视画面,止住胃内的大出血,从胆管里取出结石,切除早期恶性肿瘤……崭新的医学手段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模式,且可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北京友谊医院因此被舆论称为“无痛医院”,倡导让病人“享受胃肠镜”。
2003年,张澍田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集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肝病科、放射科、病理科五位一体的临床科研平台 ——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中心建成之后,更是取得了累累硕果:
在全国倡导建立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体系;
在国内首次提出胃底静脉曲张可以内镜下结扎治疗,首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个性化治疗理念,制定了我国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
是国内最早提出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治疗理念的单位,并首先开通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24小时绿色通道,形成了以内镜治疗为主体,急诊、放射介入、外科多学科医师参与的抢救流程……
与以往管理者给予大家的“严肃”、“敬而远之”的印象不同,还没到52岁的张澍田在友谊医院有着超高的人气,现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澍院”。
张澍田生着一头天然卷发,总是穿戴整洁,天生带着一种儒雅俊朗的气质。更重要的是,他无论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记者曾在澍院出门诊时,亲眼见证了他的风度和耐心。那天的女患者属于“难得”的病人。因为她是带着对医院的成见和戒心而来,所以每一个检查,每一个病情解释,甚至连实习医生的性别都是她抱怨的对象。而对于她的碎碎念,澍院不温不火,礼貌贯穿始终,那份修养实在令旁人折服。
不仅对待患者是这样,澍院周围的同事们也说,这么多年几乎就没见过他发过脾气,良好的外型气质,加上无论是做手术,还是布置行政工作永远都是伴随着那份淡定、自信、从容。
时下有许多专家,因为在自身专业领域的不凡成就都走上了重要管理岗位。相对于很多人的疲于应付,张澍田则是“忙并快乐着”。在他看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成就,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培养自己的管理才能,这样的人才不会走到很高的平台上。“其实管理经验并不是只有当了科主任、院长才需要,小到一个住院医生或是带组组长,都需要方方面面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的能力如果结合好了,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张澍田说。
他的管理经验是 —— 放手让下属去干,关心下属、信任下属、鼓励下属、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别出圈儿就成”。张澍田开玩笑说,还得因时因地做好身份的转换,“你跑到管理圈说自己怎么当大夫,又跑到医生圈说自己怎么当院长,人家能不烦你嘛!这叫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他说,有一天不当院长了,他一定会回归医生的身份,“老本行还是很有干头的”。
消化道早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的“刀”
手术中
消化内镜手术,不但涵盖的器官多,术式种类也多,取瘤子的、掏石头的、止血的,不同部位不同用途,相应的,内镜头上也会配备不同的刀片。
有一次,他发现同行在切膀胱手术中使用了一种很厉害的手术刀,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器具,而是一根光缆,后面还连接着一个激光发射器。这种“刀”在术中出血极少, 激光功率还可以调节。手执激光刀,就像挖地铁一样,开路速度极快,尤其适于消化道这种通过人体自然管腔进行的手术。他拿过来运用到内镜手术上,发现效果出奇地好。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病,它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因为食管下段平滑肌高压,所以食物下不去,食管扩张,这种病症以前需要开胸手术,把痉挛的肌肉用刀划开进行治疗。
从食管的第三层打个小孔,他创造性地把激光刀伸进去,就像挖地铁打隧道,很快就能切开肌肉。最重要的是,手术精准度随之大大提高。食管肌肉紧挨第三层环形肌,环形肌非常非常薄,一般不超过1毫米,以前用传统手术刀操作,或多或少都会切到下面的纵行肌,造成穿孔。经过他的实践,这把神奇的“刀”在消化道早癌和贲门失弛缓症上面都极为适用。
这个革命性的创新,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首例。目前他带领团队已经成功做了30多例手术,一旦技术成熟将很快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手术中
2016年1月荣膺最新一届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后,张澍田提出要带领整个学科贯彻“创新、引领、规范、推广、交流” 的十字方针,将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与友谊医院共同举办的 “ ‘友谊’ 消化直通车万里行” 和 “ ‘手把手’ 高级消化内镜医师大讲堂”,与 “一带一路” 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到全国各地医院甚至 “中巴医学走廊” 建立消化基地,通过双向交流,增进国际间友谊,更新知识,规范操作。如今,这趟直通车行程遍布全国60余个地级市,为专业人员提高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约采澍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要兼顾医院的管理、门诊、手术、查房、科研、带研究生。问他如何分配管理和业务的时间,他说,要坚持适时、适地、适人、适事,不能一概而论。当然,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尤其是消化领域的科普宣讲,也是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团的专家之一,而是他希望通过不断宣讲让更多的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资料显示我国是消化道疾病的大国,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前五位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更是占据了四个席位。如果能及早发现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完全可以达到根治,这对于肿瘤患者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胃、食管和结直肠这三个空腔脏器来讲,内镜是最有效的诊疗手段。然而,目前我国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低,不足20%, 因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筛查及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
为了让老百姓了解消化道相关疾病及重视早癌,他即使再忙也会欣然接受媒体邀请。2016年新年伊始,他就做了“消化道早癌的特征性症状就是没症状”、“防癌体检不是安慰剂”等等一系列科普讲座,加强老百姓对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癌筛查的了解,把万恶的肿瘤细胞扼杀在萌芽中。
他一位老朋友的爱人,每次见面都听他念叨这事,不禁动了心,跑到医院做了内镜检查。凑巧的是,果然在结肠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息肉,切下病理检验后的结果显示,竟然真的是最早期的癌。这件事让他的老友非常受震撼,因为一旦结直肠肿瘤有了症状,通常已经是晚期了,患者不但可能要终身带着“粪兜子”,说不定就成了“造口人”,即使生存时间可以延长,生活质量也会非常差。一个小小的检查,让这位女士的生活“冰火两重天”。
与很多专家不同的是,张澍田的科普讲座总是很“接地气”。他叮嘱团队的医生,给病人一些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一定要让患者踮踮脚就能“摸着”,若目标太高,跳起来都 “摸不着”,那他可能连踮脚都不踮了。
现在电视中的养生节目很多,很多老年人听了之后,左手掏出一小秤,右手掏出一小勺,量着吃饭,看似生活很健康,但在张澍田看来过于刻板。他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平时控制,偶尔放松”。长期抑制各种嗜好或长期放纵各种嗜好都不是好的生活方式。关键是把握好“度”,生活在有科学指导下的生活里。
优秀的医学家应该也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每天面对人情冷暖和人生百态,体会到医学和人性的哲理。
从小在孔孟之乡 —— 山东长大的张澍田,深知人文素养对医生的重要性。他经常教育下面的医生:要把病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别只盯着某一器官。眼界不要只盯着自己专业领域,还要重视非本专业知识的储备。
“现在专家很多,专家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呢?专业方面其实都差不多,但如果有文化支撑和哲学指导,就能称为大家。”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
兵器谱认证
临床侧重于: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如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晚期癌的支架置入,肝硬化出血的结扎和硬化、溃疡病出血的内镜下止血,胆结石的内镜下取石,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科研侧重于: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预防干预及早癌诊治。
出诊时间
每周三 下午(专家门诊)
简历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山东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前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世界消化内镜组织(WEO)科学委员会委员。
获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 “北京市科技新星”、“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包括 “863”计划1项、“973”前期计划1项、 “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1项、“十二·五”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卫生部公益基金1项等。主持或参加国际/国家多中心临床研究28项,近5年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40余篇。编著专著7部,获批专利2项。牵头及参与制定临床诊疗、内镜规范化操作指南14项。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