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棠:北京开展 胎儿MR第一人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叶锦棠(系列报道14)

“你们大医生兵器谱是今年5月底正式开始的吧,从北大泌尿团队的报道开始,我几乎都看过。”

从来只是记者提前研究采访对象,头一碰到采访对象一上来先抖我们的家底。

叶锦棠的开场白很有杀伤力,我正准备问出口的问题瞬间变成了惊喜,“真的啊?”

“但是,我注意到你们报道的主要对象都是临床大夫,特别是外科大夫,像我这样的影像科大夫很少很少,我不会是第一个吧……”

“……”惊喜瞬间又石化了,这是大夫吗?这难道不是成人版“柯南”吗?。

“也许在你们的观感里,影像科的大夫都是坐在办公室里,不是照片子的就是看片子的,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影像工作看着很简单,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柯南君”继续怒刷存在感,“一个好的影像大夫有时候也得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甚至疾病的转归过程,除了不懂治疗,对疾病的认识并不亚于临床大夫。”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叶锦棠的采访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不畏惧,敢当北京产前诊断第一人

“第一人”这个词很让人纠结,意味着你走在了别人前面的同时,也意味着你走的是一条孤军奋战的路。

叶锦棠当上这个“第一人”与两个人有关。

一个是他的哥们儿的哥们儿。这位哥们儿的妻子在怀孕时,一直在某三甲医院做产前检查,直到孩子出生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到了一岁左右,这个孩子出现了运动功能异常,别的孩子都能站着走了,他连翻身都不会。后来做了一个头颅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大脑胼胝体缺如。如果能在婴儿出生前发现这种先天疾病,就可以给家庭更多的选择。

另一个则是一位叶锦棠已经想不起名字的老专家。2011年,叶锦棠第二次参加中华放射学会儿科学年会,当时一位老专家(很遗憾,叶锦棠当时只专注于她讲的精彩内容,却把她的名字忘记了)讲的胎儿磁共振的内容吸引了他,想到那个哥们家里可怜的孩子,再想想自己医院儿科每年收治的那么多被福利院送来的因为各种先天发育异常被遗弃的患儿,更加准确的产前诊断是临床急需的。

从年会回来,叶锦棠开始着手找这方面的资料,一找才发现,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北京几乎没有医院开展胎儿磁共振检查。

“没人做怕什么,我来做。”叶锦棠通过查阅文献和外文著作四处搜集资料自学了一段时间,觉得对胎儿MR的诊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把想法告诉了科主任王霄英教授,王霄英教授对此非常重视,带着他去找妇产科谈合作。让叶锦棠意外的是,妇产科的反应“非常高兴”,立刻同意了这个项目的合作,由他们向叶锦棠提供需要胎儿MR辅助产前诊断的疑难病例。

“我可以想像得出来妇产科那边的心情,传统的情况下,超声检查可以满足大部分产前影像诊断的需要了,但是基于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总会有这样那样诊断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以前只能凭借她们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现在好了,多出了一个搭档,在特殊情况下胎儿MR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临床诊断的信心大大增加了,自然而然也就支持了。”叶锦棠就这么当上了北京开展胎儿MR工作的第一人。

对于妇产科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面对源源不断的胎儿MR检查的申请单,叶锦棠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为2011年那时候还小,只是一个低年资的主治大夫,处于知识的积累和成长阶段,一下承担这么重的任务,只能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唯一能做的就是玩命地查文献学习。那会天天脑子里想得都是,这个病例诊断对了吗?那个病例还遗漏了什么?我们刘玉村院长时常和我们说,北大医院是医疗界的国家队。我就想啊,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难道还能依靠基层医院去做吗?我们就忍心把这部分有需求患者放弃了吗?当然不能了!当时那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扛不住了,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啊,万一有点错漏的,那可怎么办啊……好在科室领导和同事都很支持我,妇产科的大夫也支持我,咬牙坚持了一段时间,在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终于积累下了大量的经验,给自己也增添了不少信心。”叶锦棠回忆当时的情景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

从事胎儿MR诊断工作的时间越长,叶锦棠就越发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越大。比方说胎儿胼胝体缺如,前文已经交待过了,有经验的超声大夫在妊娠中晚期应该是可以作出正确诊断的。但是北京基层医院或者外地医院超声只是发现胎儿侧脑室不对称或者扩张的病例中,在进一步来北大医院完成胎儿MR检查中,他就发现近十例最后诊断是胎儿胼胝体缺如的。此外,Dandy-Walker畸形、大脑发育迟缓等其它超声不易发现的疾病,在胎儿MR检查中也时有发现。叶锦棠认为,正是因为胎儿MR的存在,才可以让妇产科大夫在获取更多影像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更正确的诊断。当然,叶锦棠更希望出现的是这种情况,孕期超声怀疑胎儿存在异常,但是胎儿MR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个时候,拿到影像诊断报告的孕妇和家人通常都是喜上眉梢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其实叶锦棠心里和他们一样的高兴。

在开始胎儿MR的的前两年,叶锦棠在北京放射界的学术会议上介绍过几次自己的工作内容,但回应者廖廖,这让他觉得自己很是孤单。好在科室领导和同事、妇产科同事的信任始终支撑着他继续前进的信念。随着他工作的渐有起色,名声也逐渐传出去了,不久就有兄弟单位闻风前来参观学习胎儿MR扫描和诊断知识了,随之陆陆续续有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对产前影像诊断特别是胎儿MR重视起来,并开展了这个项目。

对此,叶锦棠非常高兴。有人来学习,他非但不藏私,相反,恨不得把所会的全告诉别人。他说,战友越多,能挽救的孩子也就越多,把这个技术推向社会,让更多人受惠,这是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不逊色,影像专业与临床一样重要

很多媒体的报道也好,或者电视上宣传的人物也好,基本上都是针对临床医生,因为临床医生是直接跟患者打交道的,承担责任的是临床医生,最后治好患者的成就也是集中在他们身上,一般认为包括影像、检验、病理这些科室都是幕后工作者,叶锦棠说自己就是幕后工作者之一。

很多人特别是老百姓对影像科学有一个误区,不就是照片子的嘛,其实影像科内部也有很细的分工,像临床科室有医生、护士的分工一样,影像科里主要有医生和技师的分工,叶锦棠就属于影像诊断医师。在一些大医院,影像的大夫也像临床大夫一样,存在专业的分工,比如神经、心胸、骨肌等。在看病的过程中,患者在影像科接触的主要是技师,比如说拍X线片、CT和MR扫描,都属于技师的工作范畴,他们负责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而大夫则是把图像加以分析,出影像报告。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像专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技术很落后,临床大夫主要靠自己的经验,中医的望闻问切,包括西医的症状的问询和体征的采集等等,那会儿基本上没有影像什么事,有也是锦上添花。但是时至今日,基本上任何一个科室都很难离开影像科,特别是一些外科大手术,影像资料是术前资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情况下,哪怕是急诊手术,术前也要尽可能地获得充分的影像资料,才能做到手术时心中有谱。可见,影像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叶锦棠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来证明影像资料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儿科的一个四岁左右的小患者,洗澡时发现肚子大来就诊,临床大夫结合查体、化验和超声检查等资料,诊断肝母细胞瘤,但外科手术难度大,于是首先选择内科化疗,并把治疗方案都定了下来。眼看第二天就要做化疗,主管大夫出于谨慎,说还是再做一个CT进一步明确一下吧,毕竟现有的诊断分析还有部分矛盾之处,没想到CT做完了一看,其实来源于肾上腺的神经母细胞瘤,只不过肿瘤和肝脏的位置太密切了,才导致超声检查不易判断肿瘤来源。于是临床大夫及时根据新的影像资料修正了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了治疗的延误。

还有一个病例也能证明影像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有一个小孩子总是不明原因轻度头晕,查体和化验又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异常,家长后来觉得没什么太大问题本来想等等再说的。临床大夫当时怀疑是缺血或别的血管方面的原因,为了保险起见,建议做一个头颅磁共振,检查完成后结果发现孩子小脑有一个特别大的肿瘤,已经压迫到脑干了,看似临床症状很轻,但是生命已经危在旦夕,需要马上进行治疗。假如当时临床大夫的一时大意或者家长坚持不做影像检查,这个小孩的结局也许就该改写了。

叶锦棠说,我接触过的一部分影像大夫不喜欢跟患者打交道,一方面因为老百姓觉得你跟他没关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是辅助科室可以不跟患者打交道,时间长了自己都觉得不属于医生的主流范围内了。叶锦棠认为,影像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幅幅黑白的图像,而是图像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临床医学复杂多变,同病异征和同征异病并不少见,有时候临床大夫太忙了申请单上的病史写得比较简单,这个时候就需要和患者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详细病史,有时候还得看看化验单,综合起来考虑,作出的影像诊断才能更加靠谱。北美放射学会(RSNA)2012年会的主题就是“Patients First”,既然认为患者是第一位的,那影像大夫和患者交流那就是必然的了。


不或缺,多学科团队少不了影像科

因为第二天叶锦棠就得赶去芝加哥参加RSNA的2014年会,所以RSNA的话题自然而然就多了一点,叶锦棠又提到了RSNA 2013年会的主题“The Power of Partnership”也就是多学科团队的力量。叶锦棠对多学科团队的理念是深表赞同的。实际上,北大医院医学影像科一直以来就贯彻着多学科团队建设的宗旨。早在十几年前,影像科就和北大医院的强势科室之一泌尿科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前列腺疾病的MR诊断,如今取得的成绩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随后和心脏内科特别是导管室的合作,到如今和普外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逐渐建立多学科的联合查房。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叶锦棠也非常注重和临床科室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和所有科室都会打交道,但是叶锦棠近些年来基于专业方向着重交流的两个科室,一个是儿科,一个是妇产科,工作领域也因此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胎儿MR,另一个则是儿科神经影像,而其中,和儿科,特别是姜玉武主任领导的癫痫中心合作又更多一些。

每隔一个礼拜的周五,儿科病房的住院总医师都会把各个病房主管大夫提交的疑难病例汇总给叶锦棠,由叶锦棠来带着全体儿科大夫(主要是住院医师)进行影像和临床资料的联合分析。有儿科大夫私底下说过,这个时候的叶老师是最有魅力的,面对众多儿科大夫各种各样的刁钻的提问,叶锦棠总是能恰如其分地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提供一些线索,指导儿科大夫在诊疗上的进一步工作。比如说有一个小男孩,总是右上肺固定的一个地方反反复复地感染,不断地肺炎-住院治疗-痊愈出院-肺炎-住院治疗这么一个循环,临床大夫很奇怪,拿出这个病例来咨询叶锦棠。叶锦棠把孩子的影像资料拿出来,反复仔细地看,再结合病史,提出同一个地方的炎症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肺支气管发育有问题,导致局部纤毛的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反复感染;第二种可能是特别罕见的一种疾病叫食管气管瘘V型,即气管跟食管之间存在瘘道,也就是存在一个通道,当通道比较大时,做造影能看出来,当它非常小时,影像造影检查就不容易看见了。当患儿吃东西时,食物就可能通过这个通道进入肺里面,刺激肺脏,于是在固定的地方就会反复出现炎症。这一个到一个半小时里叶锦棠旁征博引貌似什么都懂,每个病例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殊不知每次读片会叶锦棠都要准备一到两天,正是出于他对多学科团队的重视,因为他认为,所谓的多学科团队,就是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建立起来的。而这样的读片会,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一直持续两年多了,不管是儿科大夫还是叶锦棠,都自觉获益匪浅。

对于自己参加的多学科团队,叶锦棠更加认可的是儿科癫痫中心的模式。每周一下午,儿科癫痫中心的会诊室就会聚集了包括神经内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外科、脑电图室、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大夫,对不同的癫痫患儿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各科室的大夫轮番诊断本专业的资料进行分析,又结合彼此的资料再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最后得到一个统一认可的诊断或者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争论是常有的事情,百家争鸣的结果就是碰撞出猛烈的火花,一些平时不被大家注意的小细节这个时候都有可能被作为诊断或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就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儿科癫痫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就顺利建立起来了,作为影像科代表的叶锦棠,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妇产科的多学科团队工作是另一种模式,在妇产科需要的时候叶锦棠随时“挺身而出”为她们力所能及地排忧解难。虽然现在在胎儿MR诊断领域,叶锦棠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仍然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医术水平能强点再强点,因为“不知道现在是妇产科对我越来越认可,还是因为有问题的孕妇确实增多了,妇产科开胎儿MR的单子越来越多,这导致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在这些被送过来的孕妇中,几乎三分之一都是有问题的。同事和朋友都对我开玩笑说,瞧你杀了多少个胎儿,没办法,一旦经我诊断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不能要的。”叶锦棠很无奈。叶锦棠在心里许了一个特别大的宏愿,希望自己做这个检查,尽可能不让任何一个正常的胎儿因为误诊而失去生命离开这个世间,不让任何一个有严重问题的胎儿因为漏诊而降临到这个世界。


不惜力,推动影像检查诊断规范化

作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教学医院的一名员工,对于教学工作,叶锦棠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视的。叶锦棠于2012-2013、2013-2014两个年度承担了八年制医2009和2010级医学生的带教学任务,他把所有的教案和教学幻灯从头到尾都重新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PACS系统重新查找了更多、更新的病例完善教案,力求尽善尽美。叶锦棠曾经自嘲说,自己这种完美主义者是比处女座更加处女座的强迫症性格。但同时也是这种强迫症性格,让叶锦棠获得了所教学医学生深深的爱戴,并且彼此间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这一点,从带教结束后医学生送给叶锦棠的留言册就不难看出来,里面充斥着满满的情谊。

此外,担任科室会议秘书的叶锦棠也同时管理着全科室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对于继续教育工作,叶锦棠和科室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影像检查、诊断过程中的规范化。叶锦棠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整个影像界都采取相同的、公认的标准进行扫描,以相同的、公认的标准进行影像诊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业界彼此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为此,叶锦棠对于影像检查及诊断的规范化不遗余力。科室提出讲师团的概念,叶锦棠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并在组织工作中做出很大贡献。

虽然叶锦棠的专业方向侧重于神经影像和儿科影像,但作为讲师团的一员,叶锦棠曾先后参与过肝脏、泌尿生殖、乳腺、CT等不同专题讲座的各个讲题的宣讲工作,这些宣讲工作,既有医学影像科自己牵头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也有全国各地医学会或者医院邀请的讲学。虽然这些外地的讲学基本都是在周末的业余时间进行,但叶锦棠基本上是一请就去的那种。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推动规范化的信念,他觉得,作为“国家队”的北大医院的一员,他有责任、有义务去这么做。


医生档案

叶锦棠

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磁共振,儿科神经影像,胎儿磁共振影像

擅长

1)儿科影像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代谢性脑白质病、儿童癫痫的影像学诊断。

2)妇产科影像诊断,特别是产科MR诊断。

兵器谱认证

儿童神经影像学诊断、胎儿磁共振诊断。

出诊时间

不固定,门诊及病房临床大夫开具申请单后均可联系会诊。

简介

200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博士学位。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尤其是儿科神经影像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现为北大医院医学影像科儿科影像专业负责人。参与了《放射技术与相关解剖》的翻译工作,《MR临床手册》、《多排螺旋CT临床手册》等多本专业著作的编写和审稿工作。近年来在北京市率先开展胎儿MR检查,深得临床医师的好评。依托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对癫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有一定的造诣。现任北京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