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每次再完美一点点,孩子们的预后会更好

李旭,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总是能给患儿和家属带来一缕温暖的阳光。

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胃食管组组长,李旭的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了手术和病房。

从医22年,经她手中挽救的孩子不计其数,而面对患者家属的感激,她只是淡然一笑:“我只是个普通的儿科医生,帮助孩子解决病痛,就是我最大的职责。”


“还是有1毫升的出血,还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全国最忙碌的小儿外科之一,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的医生们每天都被安排满满的手术日程包围,而身为科室副主任的李旭更是如此。

即便再忙,她每天几乎都有手术,由于“忙起来总是忘记订饭”,有时,她会在两台手术的接台间隙匆匆用饼干+泡面来填饱肚子,这两样食物也被李旭称作“日常储备”,叠摞在休息室的床边。

研究生时期,李旭跟随导师做过胃食管反流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并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因此,在科主任李龙“打造特色化专业科室”的规划中,李旭便将亚专业向胃肠方向侧重。

近些年来,食管裂孔疝等胃肠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已经成为李旭的“专业招牌”,全国各地的患儿家长慕名而来。

在李旭的手机中,保存着几个食管裂孔疝的微信群,以便随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李旭很容易读出家长的纠结与忐忑,回复:“我们现在全部使用微创手术,对孩子创伤不大,能够达到良好的恢复,不用太担心。”

这天,7号手术间内,由李旭主刀的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正在进行,这也是小儿腹腔镜下难度比较大的手术之一。

食管裂孔疝是膈疝的一种 —— 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道膈肌,食管通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相联。如果食管裂孔发育异常,本该处于腹腔的胃就可以通过异常宽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这种病症可致患儿频繁呕吐,长期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受到影响。而胃长时间处在胸腔也会影响肺部的发育,易引起反复上感、肺炎等疾病,如果胃发生扭转,嵌顿,严重者会导致胃穿孔,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接受手术的宝宝刚满4个月,李旭需要完成食管裂孔的修补和胃底的折叠,通过腹腔镜手术,将跑到胸腔的胃“游离”下来,把食管、胃恢复到正常位置。食管裂孔通常位置较深,周围又有肝脏、脾、肺、主动脉等重要脏器和血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

由于这个孩子属于分类中比较复杂的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疝囊巨大、粘连严重,使得术野结构不是很清晰,这也给手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术前,孩子的胃已经全部跑到右侧胸腔,将肺部挤压变形。

术中,李旭身子微微倾斜,以便寻找到最佳的手术姿势,双眼紧紧盯住屏幕,不间断地进行游离,将左右膈肌脚顺利暴露,然后小心“夹住”食管,以免受伤。“你们看,食管终于暴露出来了”。经过近1小时的分离,李旭直了直腰,轻轻舒了一口气,“游离时应尽量离食管壁远一点,除保护迷走神经外,同时也可避免对食管的损伤。”李旭在进行手术操作的同时,一边轻声将每个环节向年轻大夫详细描述。

作为手术的助手之一,住院医师魏延栋表示,“做得精准,讲得清楚”是李旭的一贯风格。“也正是通过跟随李主任的手术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精准“复位”之后,李旭进行手术最重要的二个步骤 —— 缩小膈肌裂孔和胃底折叠,这样可以防止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经过将近3个小时的操作,这台手术得以“完美结束”,几乎看不到出血痕迹。

“还是有1毫升的出血,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次还算有点小遗憾。”术后,身为完美主义者的李旭对这点“小瑕疵”仍耿耿于怀。“无论是哪种手术,我都想尽可能地对孩子做到最小的骚扰,每次哪怕只是再完美一点点,对孩子的预后也是有益处的。”


小儿腹腔镜十年磨一剑,我是第一

如今,在全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李龙教授的带领下,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的“名片”,在世界小儿外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接受采访时,李龙坦言,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腹腔镜外科医生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 —— 首先要精通传统的开放手术,再进行至少100个小时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逐步走进手术室观摩学习、成为真正的术者。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10年时间。

作为李龙团队的成员之一,李旭的腹腔镜技术也随着我国小儿腹腔镜事业的发展更加炉火纯青。从零开始到成为科室的得力干将,李旭经受住了这10年磨练的考验。

谈及她与腹腔镜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01年。彼时,刚刚成为主治医师的李旭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了李龙教授开办的第一届腹腔镜学习班,成为业内第一批系统学习小儿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生之一。

“其实我也特别庆幸,感觉踩在了‘点儿’上。”为了更好地练习腹腔镜,李旭业余时间经常在模拟训练箱中,一步步练习着腹腔镜下的缝合、打结,特别是对着屏幕练习手与器械的结合,几年过去,李旭的基本功已经训练得滚瓜烂熟。

2006年,博士毕业的李旭来到首儿所普外(新生儿)科工作,那时科室人员并不多,李旭便跟随着李龙教授完成了密集的手术安排。从简单的观摩,到通过扶镜学习判断距离、锻炼空间思维,从最简单的疝气、阑尾手术到难度较大的食管、胃、肠道、肛门手术,李旭的每一步都稳步前进。

 “我的腹腔镜技术可以得到飞速的进步,真的要得益于李龙主任。”在经过腹腔镜理论、动物实验等环节训练后,李旭开始进入了实操阶段。当时,刚刚入门的李旭从“缝合”和“分离”开始进行腹腔镜技术的进阶。

“最早李龙主任让我们做微创疝气手术时使用缝合技术,而不是更简单的钩针技术,腔镜下缝合一圈看似特简单,但是开始做起来真的不容易。缝合一圈需要水平面、侧面、反针、倒针,还需要单手持针……”李旭笑言,一开始连腹腔镜下夹针都是难事儿,尽管现在这样的操作仅仅需要三五分钟,但这在当年的起步阶段有时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也就是通过这样的反复磨练,我的基本功才能打得特别扎实。”

小儿腹腔镜外科手术按照难度分为四级,一、二级手术为腹腔镜外科医生的“基本起步标准”。经过十余年的磨练,李旭已经成为科室内可以完成小儿腔镜手术(四级)的医生之一。除了临床工作之外,她还肩负着培养年轻医生的重任。如何练习基本功、如何扶镜、如何切换角度……她也带领着一波波的年轻人,重复着自己的成长之路。

 “把缝合、打结、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好,多看、多想、多练,其实练习腹腔镜技术没有什么捷径,坚持用心,就一定能够成功!”李旭说道。


渗透在专业中的阳光与温柔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大多低龄患儿无法准确描述出自己的不适,医生只能根据他们的表现、家长的描述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综合判断。而每到面对小患者时,平日里快人快语的李旭一下子多了几分细腻与柔软。

为了避免宝宝受凉,她会将窗底的缝隙关严;为了让患儿家长更清晰地了解病情,她会画出一幅幅简单的示意图,配合讲解。

而对于大多数孩子都会抵触的触诊,李旭每次则不急于直接进行查体,她会在类似“爱吃什么呀”、“宝宝几岁啦”的沟通中,不经意间迅速完成这一“规定性动作”。

“这样可以令腹部触诊更加精确,也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李旭深知白大褂对孩子的“威慑力”,所以在夏天她会穿上浅兰色的短袖手术服,以便更好地与宝宝近距离接触。

“很多小患者都是走过很多医院,最后才选择了我们,这也是源于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我们不能辜负。”在沟通中,李旭总是尽可能地说得多一些,再多一些,从病因、病情、到治疗、预后,每一步她都会力图解释地清楚明白。每次上午半天的门诊,30多个号源,通常她都会持续到将近下午1点才会结束。

↑ 李旭在为患儿和家属画出病情示意图

李旭有着东北人的豪爽,长长的马尾辫随意绾成一个发髻,步履匆匆地往返在病房和手术室间。年轻大夫的一句“旭姐”,透着大家之间的亲切。“有什么事情别憋在心里,跟姐说说”也成为李旭关心“小字辈”时最常说的话。

在同事们眼中,李旭是个丝毫不马虎的人。科室里所有患者的病历、医嘱每天都要李旭进行签字,而这个工作通常是她一天忙碌的开端。数十名患者的病历在办公桌上摞成厚厚一沓,李旭埋下头,笔尖从行行字体间迅速划过,每个数据都会进行仔细核对,发现问题就会随时圈出,并翻看一页页的检查结果,有时还要拍照,记录,并告诉主管医生进行修改,以免出现疏漏。

在工作中,李旭几乎是“全能”选手,小儿普外科的疾病几乎全部有所涉猎。而在培养年轻医生方面,无论是改病历、写医嘱还是探讨疾病和腹腔镜技术,李旭会带领着他们捋顺每一步。

住院医师王业通是刚刚来到科室半年的年轻大夫,曾经有个“一波三折”的手术,让他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十二指肠梗阻的3岁患儿,入院时体重仅有11公斤,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营养状况非常糟糕。孩子家长文化程度不高,除了知道孩子在出生时进行过肠闭锁手术之外,其他后期的治疗方案一无所知。接诊后,李旭迅速为孩子安排入院。

由于病史不清、多次手术、腹胀肠梗阻症状不断反复……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令初出茅庐的王业通感觉无从下手,压力山大。李旭则带领年轻大夫耐心地从详细检查层层入手,亲自带领患儿造影检查,理清诊断,给出治疗思路。

“旭姐发现孩子的肠道结构非常混乱,多次手术在体内留下的创伤面,也导致出现炎症、渗出以及严重的肠粘连。”面对极其复杂严重的病情,这台手术最后由李龙和李旭两位主任联合“护航”。

“当时仅仅肠粘连的松解术就进行了数十分钟,但在打开十二指肠之后,却仍未找到导致梗阻的病因。”王业通回忆,当时的情形有些出乎意料,如果就此结束手术,仅仅只能暂时缓解病情却不能彻底根治。

“继续探查!”两位主任迅速达成一致,终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搜索”,在十分隐匿的位置发现了孩子的终极病因 —— 十二指肠瓣膜肥厚,这是一个不易发现的先天性疾病,已经做了2次手术都没有发现。“一刹那,手术室里所有人都十分激动,更记得李旭主任的眼里闪着光。”王业通说。

尽管手术获得了成功,但术后的治疗护理李旭也是持续关注。有一次孩子的尿量几天明显逐渐减少,这就意味着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李旭发现之后,立刻找来王业通一起寻找病因及应对办法。“如果孩子的液体量不足或有其他问题,就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衡,这样下去就会造成急性肾衰、休克等情况……一般来说这是内科疾病,但旭姐也会特别认真负责的对待,查找原因,孩子一天天的好转了,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

每每有病情复杂的孩子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造影的情况,李旭都会约好时间,亲自带着小患者进行检查。有家长在微信群留言为李旭“点赞”:身为医生,与患者像亲人又像是朋友,感谢您对孩子的用心,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勇气……”

“其实这样做只是为了真正了解孩子的病情,动态观察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决定手术方案的细节,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陪伴,能让家长这么感动。其实,这也是医患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李旭拿着手机,品读着一条条家长的留言,笑眯眯的说。

↑ 无论手术做到多晚,李旭一定会再回到病房看看患儿

李旭是双子座 ,她笑言自己的确喜欢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当初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挑战的医学专业。毕业之后,性格外向又喜欢孩子的她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小儿外科医生。“我还是喜欢快刀斩乱麻地帮孩子们解决病痛,可能这也是我的性格使然吧!”

科室主任李龙作为团队中的大家长,更多的是把握临床和科研中的大方向,但科室除了“大方向”之外,还有很多零散细碎的工作,比如人员安排、排班总结、教学讲课……便都由李旭进行统筹。“李主任就像是这个科室的大管家。”在科室主任李龙教授眼中,李旭是个得力的助手。

也正因如此,李旭每天会在医院待上十几个小时,下班回家往往已经深夜。自己10岁的儿子无暇顾及。当孩子一次次提出希望全家一起旅游的时候,李旭只能愧疚地安慰儿子:“妈妈得去救治别的小朋友呀,你跟爸爸去玩儿吧。”令她欣慰的是,儿子对于妈妈的职业颇感自豪,“他现在知道很多小儿外科的病症,也觉得妈妈的工作特别棒”。

谈及未来的规划,李旭笑言自己并没有太多远大目标。“踏踏实实做好临床工作,把亚专业研究得更加深入、帮更多孩子解决病痛,协助主任做好科室的管理工作,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医生档案

李旭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兵器谱认证

小儿普通外科的腹腔镜微创治疗及食管、胃肠、肝胆,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治。

门诊情况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从事小儿外科专业22年,对小儿普通外科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症的处理经验丰富。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在婴幼儿及儿童中的应用,尤其在小儿腹腔镜微创治疗食管裂孔疝,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膈疝,膈膨升,幽门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富有经验。胜任各级院内院外会诊及急重症抢救及科研带教工作。

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肝胆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外科危重症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分会胸外微创学组全国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在国内专业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近5年独立承担所级课题2项,北京市市级课题1项。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