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小儿腹腔镜外科发展的开拓者和推动者;
他发明的“李氏术式”名扬国际,成为治疗“肠重复畸形”的常规选择;
他保持着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世界纪录,与团队的研究结果占据了该领域的“半壁江山”;
他的“一肝两受”开创了小儿肝移植的先河;
……
他,就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李龙。从医30年来,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只要为了孩子好,承担再大的风险也值得”。
12月的北京,迎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医院东侧的门诊楼内,站满了候诊的人群。
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的安慰声,交织成这里最忙碌的日常。每周五的早查房会后,一袭白大衣,手提棕色电脑包、头发略有花白的李龙都会匆匆赶往门诊楼,这一天是他例行的门诊日。
身为小儿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李龙身上有着“接地气”的亲和力。面对一些家长的“围堵”,李龙从不拒绝解读,也正因如此,从病房到诊室短短数百米的距离,往往要走上10分钟。
这天一位患有巨结肠的宝宝被家长抱进诊室。“李主任,您看看吧,孩子已经好几天不排便了,灌了肠作用也不大。”
“我看看啊,别着急。现在孩子需要马上住院手术,别给憋坏了。”李龙摸着孩子鼓鼓的肚皮,轻声说道。
“您看什么时候可以安排手术?”
“马上安排,现在就住院!你去办手续!记得啊,马上去。”李龙有个习惯,每次一边口头嘱咐家长做这做那的时候,一边会撕下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上相关的注意事项。“孩子病了家长都着急,医生说的话可能会记不清楚,写一张便利签,也算是给家长的一点小小的帮助吧!”李龙说道。
1990年,李龙师从我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院士。作为张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生,李龙先后前往英国、香港、日本学习腹腔镜和肝移植技术。尽管如今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小儿外科手术的主流,但在刚刚学成归来的那段日子,李龙走得并不顺利。
彼时,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已经深入人心。开口大、暴露好的直观优势,令“微创”举步维艰 —— 没有科研经费,他单枪匹马,自费到全国各地进行宣讲。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内科还是外科,只要有机会,李龙都会尽可能地告诉大家“腹腔镜技术到底有多好”,但每次发言之后,总是支持寥寥。
“就连会务组的人都看不上我,好几次半开玩笑地说‘李大夫又不交会务费,过来白吃白喝了’。”谈及当时的情形,李龙脸上划过一丝苦涩,“当时比我年资高的大夫几乎没有人愿意尝试这项技术,压力确实很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虽然李龙已经通过腹腔镜手术完成了疝气、阑尾炎等小手术,但微创腹腔镜手术的地位,仍然比较尴尬。不服输的他,心里始终憋了一股劲 —— 等我用腹腔镜做个最难的手术给你们看看!
“最难的”外科手术 —— 就是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曾经,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是小儿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开放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式,也因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一度成为传统手术的“禁区”。但这种疾病,黄种人五千分之一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白种人的三万分之一。
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李龙默默做着准备。胆总管囊肿手术的难点之一,就是势必要经过将囊肿和血管分开这一关,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大出血。为了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李龙做了一个纸箱模拟腹内空间,练习缝合、分离的精准度,每天都进行数个小时的训练。同时,通过各种动物实验进行血管的剥离、吻合。
2001年9月,李龙迎来了等待已久的“机会”。9月初,一位日本顶尖专家在北京做了一例开放式胆总管囊肿手术,术后出现了并发症“胆瘘”。这,激发了李龙“突破”的勇气。
“我其实早就想通过微创手术为腹腔镜正名,所以立刻就提出为另一个孩子进行手术。”李龙表示,当时最让他感动的还有患儿家长的信任。
带着巨大的压力,与顶级专家手术相隔一周之后,李龙上台了。近5个小时的术程,每个环节完成顺利,时间上也缩短了近3个小时。“当时我们做了充分的术前检查,把囊肿和血管、十二指肠和胰腺的位置关系几乎刻在了脑子里。做了非常周密的手术计划,确保万无一失。”患儿,在术后第二天已能下地行走。
“这么难的手术都能用腹腔镜做得又快又好,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这台手术之后,李龙的腹腔镜技术名声大噪。如今,16年过去了,经李龙操作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数量已达数千例,居世界首位,并且术后没有一例复发。
目前国际上通过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的论文发表的不足100篇,其中超过半数的论文出自李龙和他的团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腹腔镜、中国、李龙”也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标签。
而胆总管囊肿手术也成为了他“腹腔镜事业”的良好开端。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和团队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腹腔镜治疗胆道闭锁、高位肛门闭锁、巨结肠、肾盂积水和斜颈等外科疾病。
2011年,李龙荣获国际内镜杰出领袖奖,是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小儿外科医生。
“当时老师就坚定地告诉我们,小儿外科的未来发展就两个方向 —— 微创治疗和器官移植,过程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谈及恩师当年把握的“大方向”,李龙充满敬意。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恩师所言不虚。
无论何种职业,创新都是不断前行的源动力。而作为小儿外科医生,李龙也始终努力进行着各种治疗方式的突破。
肠重复畸形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两个肠管就像连体儿一样紧紧相连。曾经,手术切除肠管是唯一的治疗方式。术后,患儿的肠管几乎所剩无几,日后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在亲眼见过一例骨瘦如柴的小患者之后,李龙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做点什么了。
“既然连体儿可以分开,为什么畸形的肠管不可以呢?”于是,李龙开始了他的“肠管保卫战” —— 每做完一台手术,他就把所有切下的肠管拿回实验室,泡在福尔马林里仔细研究,每一段血管如何分布,他从头到尾了然于心。
那段时间,李龙白天手术,晚上进行动物实验,不久之后,他发现粘膜下有血管网,结扎一侧的肠壁系膜血管,对肠壁的血运没有任何影响。而这一发现也证明了治疗肠重复畸形,只需要切除病变肠管的计划是可行的。这项目新成果论文发表之后,迅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并以“李氏术式”冠名。如今,这种保留正常肠管的方法已经成为治疗肠重复畸形的常规术式,令上千名患儿获益。
在李龙的诸多探索成果中,小儿肝移植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问及在自己实施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时,李龙脱口而出:“2001年11月12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太清楚了。”
从1991年开始涉足研究到2001年完成第一例手术,这一步,李龙准备了十年。
当孩子的父亲抱着小脸黄黄,肚子鼓鼓的女儿出现在李龙面前时,李龙深知这个手术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孩子活不过两个月。“我的肝是好的,把我的肝捐给女儿用吧!”面对这位父亲的恳求,李龙不忍拒绝。
小儿肝移植的难点在于血管吻合。由于大部分供肝者都是成人,血管比孩子粗十几倍,连接后容易发生渗漏和堵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龙进行了数百次的动物实验。他选择使用成人供肝的分支血管连接婴儿肝脏的主血管,如果还是不够,就把血管抛开重建,拼合成一条粗大的血管,然后在与成人供肝连接。
尽管已经找到了理论上的解决方式,但在付诸实践之前,仍旧是纸上谈兵。得知李龙准备进行肝移植手术时,周围的人纷纷劝他:“这是最复杂的手术,继续做你的腹腔镜多好,别冒险了”。但倔劲上来的李龙并未停下脚步,经过20多个小时的手术,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例婴儿肝脏移植术之一。目前这个女孩已经健康长大。
由于肝源数量稀少,很多患儿在等待的过程中死去。考虑到婴儿只需要体重百分之一的肝脏就可以维持正常机能,李龙又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 “一肝两用”。
2002年12月30日,李龙完成了世界首例“一肝两用”肝移植手术,成功救治了两个分别只有9个月和7个月大的婴儿。
近年来,李龙先后完成了《消化道畸形治疗方法改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天性胆道畸形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改进的研究》《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研究。
谈及自己的一系列“成就”,李龙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笑着说道:“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能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也是我的幸福。”
2018年,李龙即将迈入从医的而立之年。与大多数听从父母意见选择专业的人不同,当一名医生,是李龙的“自主选择”,也正是儿时的一段经历,让他早早立下了“当一名儿科医生”的梦想。
原来,幼儿园时期的李龙曾经患上甲沟炎,左手大拇指不仅肿得像个胡萝卜,整个人更是高烧不退。
被父母连夜送到医院后,大夫仅仅用小刀划开一个口子,放出了脓水,迅速令李龙缓解了病痛。“瞬间我就觉得医生太神奇了,当时就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在高考中,李龙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其实凭借他的分数,足以考上其他更热门的专业。
李龙的办公室位于走廊的尽头,并不宽敞的楼道内,每天都聚集着大批患儿的家长。其中大部分都是带着孩子辗转奔波,慕名而来。“好多医院都说治不了了,但不让李主任看看,我们就是不甘心。”这句话也代表着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在他们眼中,李龙就是“定心丸”。
这天,一台“左侧上腹部左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清除术+下腔静脉瘤栓清除术”即将进行。接受手术的7岁男孩,因病情恶化曾被多家医院拒收,绝望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李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由于瘤体巨大,并侵入血管,几乎腹腔里所有的器官都遭受了影响。特别是下腔静脉出现的瘤栓,也给手术增加了难度。一旦出现血管破裂,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大出血。说这是一台“九死一生”的手术,毫不过分。
考虑到肿瘤的位置紧紧贴着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术中,李龙斜跨在椅子上,侧着身子,双手迅速在血管间进行着切割、游离,他和助手需要先把瘤体的血管进行阻断。突然“噗”的一声,瘤体破裂,大量鲜血喷薄而出。
“还好,不是主动脉出血,瘤子破了,需要加紧速度。”三个小时之后,直径20多公分的肿瘤和十几公分长的瘤栓被顺利取出。这个平均出血量上千毫升的手术,李龙把整体出血量控制在了400毫升。
“这回把孩子身体里的炸弹彻底取干净了,如果经过化疗不复发,孩子就彻底治愈了!”摘下口罩的李龙长出一口气,眉眼间难掩喜悦,“除了切除瘤子,还要保留器官,可以说通过这台手术,我们把想做的都做了,特别完美。”直至手术结束,李龙才发现,充分的专注让他已经赤脚上阵许久,离开时,才起身寻找被踢到手术床下的手术鞋。
李龙在科室同事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事业狂+手术狂”。每年,他都要做2000台手术,“几乎长在了手术台上”,“最多的时候他能在手术室待上十几个小时,就算手术的间隙也都在探讨业务”。
身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强健的身体必不可少。对于李龙来说,每天清晨500米的游泳成为了他繁忙工作中最好的调剂。“其实我大学的时候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呢,那时候创下的十项全能记录到现在也没人能破。”
科室副主任李旭透露,李龙每天都会等到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才会离开,原因是一旦哪台手术万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找到他。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因为足够信任。作为医生,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李龙说。
身为科室主任,李龙更像是一个统观全局的足球教练,根据每个人特点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或主攻手术、或侧重科研。但无论是哪方面,“学习和创新”都是他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而谈及促使自己学习的开端,李龙说,其实源于24年前一个的病例。
那是一个关于盆腔恶性肿瘤的病例。巨大的瘤体将髂内动脉牢牢包裹,为了保住女孩的部分血管,避免术后并发症,李龙在做瘤体切除时有所保留。虽然从专业角度来看,当时的手术操作并无不妥。但术后不久,患者还是因肿瘤复发去世了。
“如果当时我能对血管外科的知识掌握得再多一些,果断切断髂内动脉,可能最后的结果就会有转机。”也正是这个让李龙有些遗憾的病例,让他开始不断充电。“从那以后,所有的手术,我都会当成科研项目来做,直到现在也每天坚持看书学习。因为,我知道,知识真的是可以救命的。”
住院医师陈震表示,几乎所有的领域内国际最前沿的内容,李龙全部都能信手拈来。“李主任这么忙,依然每天坚持读书学习,更是为科室年轻医生身体力行地做着榜样。”
在主治医师张金山眼中,李龙是个异常严格的“老板”。“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胆道闭锁的综述,在李主任的指导下修改了很多次,每次我都很认真地修改了,老师仍旧能指出很多不足,最终几万字的初稿被删减成了三四千字。”这样的打磨尽管很痛苦,却也为张金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之后,这篇研究生的处女作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上发表,“能在这本顶尖期刊上发表,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那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也正是在李龙的指导下,张金山如今已经成为科室的“科研主力军”。
“创新能力决定头脑的水平,手术要想做得漂亮,就得积累学习。否则,手术做的再好,也只能是个单纯的手术匠。”近日,他又对科室去年总体的论文数量不是很满意,扳起了面孔:“你们谁能有我忙?我今年还写了两篇文章呢!”
而作为小儿外科领域内的大咖,李龙始终坚持着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临床方面,“腹腔镜”是重中之重的一环。之所以“重”,除了代表着目前腹腔镜技术在小儿外科的地位之外,更包含着培养一名优秀腹腔镜医生的“难”。
“如果说一名外科医生像车技纯熟的司机,那么做小儿腔镜手术的医生就像是飞行员,要经过更长的学习和训练。”李龙说,培养一个优秀的腹腔镜医生可能需要10年。
小儿腹腔镜外科手术按照难度分为四级,李龙团队的29名医生中,每人都能操作一二级手术,而世界上最难的小儿腔镜手术(四级)也有30%的人可以完成。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腹腔镜技术,让更多患儿受益,李龙从2001年11月起便开班授课,“在第一期的60多名学员中,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直至今日,李龙的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依然为推广腹腔镜技术不停奔波。
“小儿外科85%的病种都可以通过腹腔镜治疗,而我国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小儿外科医生人数和手术成功例数都居世界首位,而通过这项技术,我国小儿外科的水平也在国际上真正占有了一席之地。”李龙颇为自豪地说道。
如今,李龙的腹腔镜手术切口,比钥匙孔还要小,尤其是经脐单孔,几乎无痕。手术完成后,既保留了功能,又注重了美观。
2016年,李龙成功开展腹腔镜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进行了腹腔镜下血管的吻合,以精准的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次开创了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新高度。
在未来,李龙希望将腹腔镜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基层医院,提高我国小儿外科水平,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孩子获得新生,就是我作为一个儿科医生的幸福和动力。”李龙胡噜了一把已经花白的头发,笑眯眯地说道。
李龙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新生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兵器谱认证
小儿外科疑难复杂疾病
特别是在腹腔镜治疗各种小儿外科疾病方面经验丰富
门诊时间
周五上午(特需)
专家简介
198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他从师于我国小儿外科奠基人、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
善于治疗小儿外科疑难复杂疾病,在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巨结肠,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肝移植及其并发症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腹腔镜治疗小儿外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率先开展了经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等一系列新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在切除小儿巨大肝肿瘤和神经母细胞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
曾赴英国、香港和日本进修学习小儿腹腔镜外科和小儿肝移植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76余篇,SCI收入论文21篇, 主编著作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和国际小儿外科最权威教科书引用, 被推选为国际小儿腔镜外科学会教育培训部理事。完成了5项国家级科研基金和北京科技新星计划等课题。目前负责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攻关等多项研究课题。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