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敢想会干”的全能型选手

与任何专科不同,急诊是一个不分“普通号”、“专家号”或“特需号”的科室。来到这里的病患没有预见性,且大多病情紧急、危重,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迅速判断、迅速处置。正是这样,医护人员的医技渗透在救治过程的每一步,不易察觉却立竿见影。

“敢想会干,富有创造力”,是笔者听到与徐军共事多年的同事说起他时,最形象的一句话。

徐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目前主管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工作。

何谓“敢想会干”?是指他开展的每一期技能培训,发明的每一项医学专利,制作的每一段教学视频……这些,都是徐军的各种奇思异想变为现实的产物。“我深爱急诊,因为这里富有挑战。临床上每救治一位病人,于我来说,都是总结与突破。”


医 —— 措置裕如的徐老师

协和医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位于三楼,英文简称EICU。紧闭的大门外,经常徘徊着焦灼等待的患者家属。对于他们,门里,是通往希望与重生的地方。

走进EICU,白色的日光灯与鹅黄色的墙面,映射出了淡淡的暖色调,身着深蓝色刷手服的徐军与同事们一起,融入其中。

在这里,讲的是速度,拼的是“生命”。用徐军的话说,对于他这个急性子,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他的急,在语速,若不竖耳细听,一般人很难跟上他的思路;他的急,更在救治,他要求的检查要落实、治疗要实施,不能有一丝马虎。

“9床病人的腰穿检查,务必今天做完!”八点的早交班会上,这句话被他反复强调了三次。患者是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女性,因持续头痛伴发热一周、带有轻微精神意识障碍,被EICU收治。曾41.3℃的体温合并消化道出血,病情几度危重。

这名患者入院已三周有余,在厚厚的病历本上记录着数目众多的血项检查、肠镜检查和多科会诊记录。医生们围绕着她更是进行了多轮激烈的讨论,从不同侧面分析病情、讨论病因并提出治疗方案,但都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谁都不能说服谁。就在所有人举棋不定时,徐军提出“再次复查脑脊液抗体”的意见,大家有些将信将疑……

“查出来了!果然是一个自身免疫性脑炎!”人未到,声先到。这天中午,只见徐军激动地拿着检查报告快步走进了EICU。正在调整参数的医生们听到后看向徐军,口罩之下遮不住的是信服。

↑ 徐军正在紧急为病人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

EICU里,病种纷繁复杂,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若不是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捷的应变能力,医生很容易被某些疾病的前期“假象”所迷惑。“有些病种不能被早期现象所束缚,同时,疾病都是动态变化的,早期没有显示出异常,并不能断定病人就不是这个病。”徐军解释说。

“徐老师对于疾病的判断非常‘厉害’!”住院医师王春婷算得上是徐军的“小迷妹”,甚至有些膜拜。

“徐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肺炎、心肺复苏等。对于一些因肺部感染的病人,或是需要将痰、血进行培养,或是需要外送进行病原学检查,但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他经常能根据检查影片、病人体征、痰体颜色给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且后期结果证明,他的判断基本上都是对的。”王春婷的眼中流露出敬佩,“不过他一向都很低调”。

徐军是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创新的科研成果得到于主任的肯定。而徐军也是科室中一些年轻医生的“大师兄”,随和的脾气下更有着师兄的威严与可靠。

“我们有时候有点儿怕他。应该掌握却还没有掌握的临床技能,是他绝对不能认同的。”五个月前刚轮转到EICU的薛玉大夫跟随徐军手下工作。记得刚到EICU时的一次集体查房,她就曾因此被非常严厉地批评过。这份督促,让她对临床不敢有一丁点放松。“我知道他是对事不对人。怕他,也是因为他真的很有实力。”


教 —— 撒豆成兵,辐射全国

11月中旬,为期两天半的E-training超声课程在“协和急诊之家”圆满收官。与其说这是一次高端的专业培训,不如说是一场接地气儿的学术讨论会。现场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身份不同的急诊医生。作为核心课程负责人的徐军,笑着与“老熟人们”一一打过招呼。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作为中国急诊医学的领跑者,不仅体现在医技方面,同样也在教学上推动着全国急诊医学临床技术上的标准化。于是,急诊临床核心课程 —— E-training应运而生。

“医学,是一个绝对追求细节、不得有一丝含糊的学科,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掌握住就会出现问题。”徐军说,“我们决定做这样一个公益性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医生们解决临床中会遇到的问题。”血管通路、气道管理、血液净化、机械通气、超声、高级复苏、创伤、抗感染治疗以及急诊临床思维等等都是课程中的教学模块,也是所有急诊科都会接触到的必需技能。

如何将课程做的妙趣横生又通俗易懂,是徐军带领导师团队一直致力的事情。

在一间近三十平米的屋子里,除了四周置物架上整齐地堆放了各类医疗器械,中间空地上的四五个近1m3的大黑箱子很是显眼。气管插管、血滤管道,可拆卸的气道、心脏、肺脏模型,更有豆子、气球等生活物品,这些都是培训物资。徐军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的这些“宝贝”。

“对于一些抽象的医学理论,我们用上简单又实用的日常道具,把复杂的概念尽可能简单化。”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即肾脏滤过毒素的能力。当判断它的效率是高还是低时,徐军拿起培训导师们各自从淘宝上买来的大米、绿豆、黄豆和筛子,“用它们现场一筛,所有人就明白了其中原理”。

这里,还有用气球模拟的人体肺部、硅胶管子模拟的气道插管,只要接上医用气嘴,一下子活脱脱“变身”拟真模拟肺。

除了亲民的教学道具,还有严谨的理论课程,引人思考的案例分析,小组切磋的互动以及亲手实操的锻炼,混合式的教学,让现场所有医生“玩”在其中,学以致用。不难看出,每一次课程的精彩呈现,背后无疑是徐军等导师团队的精心策划与研磨。

↑  徐军正向培训医生们示范超声操作手法

徐军告诉笔者,每一期E-training培训课程从最初策划,收集急诊医生最需要的临床技能,到最终课程的完美落幕,需要一年半左右的周期,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培训前会测评医生们的专项技术水平,导师再据此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当然,我们也不是做完就结束了,微信群里一直都会有随访,学员们不断反馈,我们再不断调整、提升,这样形成一个闭环。”

与E-training课程一同诞生的,还有徐军与科室同道协作制作的“如何避免与补救急诊操作失误step by step”急诊技能培训视频教程。其中拟真的3D动画、清晰的步骤讲解,让人即看得明白,又记得牢固。而每一个视频的制作周期也长达1年以上。

与课堂上娓娓而谈的徐军不同,相机前的他总有些不自然。合影开拍前,他的手从身前放到了两侧,又放到了身后,又拿到了前面。“面对照相机,总还有一点害羞。”


研 —— “医”“工”结合之妙

年少懵懂,学医是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而原本,徐军想学的是工科。但从医多年,他的航天梦不但没有破灭,反倒在医学与数理化结合之路上,干得越来越起劲。因此,徐军也成为了科室的“专利达人”。

在三层走廊的一面墙上,“急诊科琅琊榜”格外引人注意,展示出的39个SCI论文和专利成就中,近三分之一的发明人首位都写着徐军的名字。

↑ 徐军与他的专利成就

其中,最具重量级的两项专利是《基于脉搏血氧心肺复苏质量监测反馈体系》与《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实时识别自主循环恢复(ROSC)》。从设想到实物,徐军共用了8年时间。

“急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病种都会涉及,这一点好也不好,因为没有自己明确且集中的研究方向。一开始我也很迷茫,但后来发现,急诊科最核心的抢救技能是什么呢?是心肺复苏。”于是,在与同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想法一拍即合,并结合自己心肺复苏的科研方向,不断在临床上采集可信性的数据和资料,工作之余查阅大量有关心肺复苏的文献。他的研发之路开始了。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需要先行提及。猝死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而针对猝死最直接有效的医疗手段就是心肺复苏,因此提升院内外的心肺复苏质量是提高猝死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然而,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每天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例,位居全球各国之首,而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美国是我国的近10倍。

基于此,不禁让徐军思考,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到底在于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对复苏质量的监测。”

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从2010年开始,指南要求心电除颤后再进行2分钟的按压判断生命体征,并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从而提高复苏质量。但其中有个问题,在胸外按压过程中,若病人的正常心跳在某一时刻自主恢复了呢?此时继续进行胸外按压,是否会对刚刚恢复的自主心跳产生不利影响?徐军给出了肯定答案:“此时再继续按压,会对自主复苏产生极大干扰。”

于是,他在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提出了一套理念:Right Compression at Right Time。“该按压时就高质量按压,心跳恢复时就要立即停止”,从而使我们的心肺复苏更精准。

那么,如何做到质量监测精细化?

徐军从随身书包里拿出一个类似于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数据仪,一端夹住手指,通过手指血流评估血氧含量;一端通过接口连接手机APP,APP上会立即根据血流流动情况显示出血氧波形动态图,通过波形频率与形态改变反应按压速度快慢、次数多少以及强度大小。

“如果胸外按压与心跳恢复同时进行,波形就会混乱,可以通过工程算法分析识别出来,从而提醒急救人员立即改正心肺复苏手法。”而这一实质性的产物,无创且巧妙地使用了目前现已在全国社区医院及三级医院广泛普及使用的血氧监测技术。

提高成功率的第二点是“努力改变我国整个急救模式”。如果病人在院外心跳停止已经很长时间,即使到医院来,恐怕也无法改变现实。所以,改变急救模式迫在眉睫。

11月下旬,徐军前往深圳做试点,为网格员做心肺复苏及急救知识培训。这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与深圳宝安医院在急救模型上所做的一个探讨。

“把一个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内有一名网格员,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在120急救车还没赶到的情况下,网格员可以第一时间抵达。”徐军希望通过这一试点能够逐渐将整个公众的心肺复苏能力都培训起来,为病患赢得时间,从而提高国内整体心肺复苏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几项重要级的国内专利被张贴在“琅琊榜”的正中间位置。“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做一个医疗器械的开发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我想做的是进行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将科研真正转化为实践,真正改变临床和治疗,为医生和病患提供便利。”

↑ 每一次查房,徐军都会用听诊器,再听听每床患者情况

急诊是个“直接”的科室,能在第一时间快速、直观地挽救病患生命,这就是徐军身为医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集医教研于一身的他,总在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来到急诊科的病人不分责任医生,因为都是我们急诊科的病人。我也希望我们急诊科能与整个急诊界一同成长。”

紧张的临床工作,紧凑的E-training培训……忙碌早已让徐军停不下来。而一次偶然间,笔者瞥见徐军设置的手机锁定屏幕上是一张女儿与爱人的合影。粉色背景下,母女二人笑着依偎在一起,格外温馨,这在他每一次打开手机时都会看到。

但当提及家人时,徐军透出了有些愧疚:“女儿即将小升初,爱人工作也很辛苦,承诺给娘俩的事儿,很多时候都做不到。感谢她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巨大支持,就等着女儿放了寒暑假,我能带着一家人出去转转。”


医生档案

徐军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

兵器谱认证

专业特长急危重症的诊治,

并擅长血流动力学监测、机械通气、血液净化、

经皮扩张气管套管导入术及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专家简介

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留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先后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员工。2008~2009年曾在美国纽约皇后医学中心访问交流。2014年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新星”称号。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肺复苏联盟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复苏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委员。科研方向为心肺复苏、重症肺炎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首都医学发展专项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卫生行业发展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协和医院创新团队等基金多项。迄今已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和副主编各1部。申请国家专利8项,国际专利2项。

Etraining课程负责人,旨在带领急诊医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岗位胜任力。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