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我的心中充满悬念

故事,有悬念才精彩;人生,有悬念才值得期待。

悬念引人关注,悬念勾人探索。王玉平心中,似乎也有着各种悬念。他调侃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脑子不思考难受”。任何问题,若不闹个清楚明白,心里总归是“不坦然”。

这种不坦然,似乎正是他不断探索的原动力。

癫痫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大顽症,在这个领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 王玉平是公认的“大咖”。

他被誉为国内“癫痫定位第一人”,率先采用颅内埋电极的方式精确定位癫痫灶,开创性地将经颅磁刺激作为癫痫的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癫痫治疗效果;在国际上,他首先发现了认知电位冲突性负波N270,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敏于察,善于思

王玉平主任接手的,总是大家束手无策的病人,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王玉平主任的金刚钻不仅是他二十多年积攒下的经验,更是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以一件查房小事做引,或许能够管中窥豹。

医生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一位癫痫患儿的监测记录,屏幕中,孩子眼睛快速眨动,身体痉挛,一旁的肌电图和脑电图随之波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病情和病因。

这时,王玉平捕捉到一个微小的时间差。

“你们看,肌电活动已经达到顶峰了,脑电活动才刚刚开始,不光这一次,每一次都有个时间差。也就是说,眨眼在前,脑电放电在后。”

“您的意思是,癫痫发作是眨眼诱发的?”一旁的儿科副主任医师张礼萍问道。

“对,患者可能对光线敏感。眨眼不就类似于闪光刺激吗?只不过是弱的闪光刺激。看似两个独立的事件,联系起来就成了反射问题。如果是放电在前,眨眼在后,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放电引起的眼睑眨动了。”

查房后,张礼萍告诉笔者,在一般人看来,眨眼、放电可能不会太当回事儿。但王玉平主任总能给出非常规的判断。“虽然已经跟他干了五年了,每次交流依然能有所收获。”

在王玉平看来,当医生,要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留心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及仔细倾听他们的反馈,从中找出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推测现象背后的原因。

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也促成了他在癫痫治疗领域的创新。经颅磁刺激是目前癫痫治疗的主流方法之一。开创这种治疗方法的,正是王玉平主任。

实际上,经颅磁刺激技术一开始并不属于治疗范畴,而是一种检查疾病的方法。有一次,一位病人做完这项检查后,病情居然好转了几天。无独有偶,一个中学生患有癫痫合并注意力缺陷两项疾病,也是在做完这项检查后,家长反映说这两天人安静了不少。

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的必然。王玉平敏锐地想到,是不是这种检查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即,他与学生在这个领域连续做了几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一想法:持续的经颅磁刺激能够干扰癫痫灶的活动,使放电减少,甚至不活动。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王玉平将其应用于癫痫的治疗,使之变成了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被这种方法治愈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个难治性癫痫患者。曾接受过手术,但由于病灶比较靠近功能区,不能切得太多,术后癫痫症状虽减轻了一些,但仍然每夜发作。发作时会哭闹、喊叫。王玉平问患者是否愿意试试这种治疗方法,得到肯定答复。仅仅接受了10天的治疗,病人的癫痫就不再发作。

王玉平主任始终相信,治好病是医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很多病人跑遍了全国的医院,没有诊断清楚,没有治好,我们给他们诊断清楚了,治好了,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的最大价值。”


“癫痫定位第一人”

王玉平被誉为国内“癫痫定位第一人”。从很早开始,他就意识到癫痫治疗需要内外科通力协作。他率先采用颅内埋电极的方式定位癫痫灶,为开展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提供关键性证据。

2001 年,有一位少年额叶癫痫患者,经过两年药物治疗,效果越发不明显,几乎每夜都会发作。对于这种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成为最好的选择。然而该病人癫痫病灶难以精准定位,手术的准确性会很差。

王玉平想,如果先将电极埋在脑子里,发作时可以监测颅内放电的异常活动,不就能使定位准确无误了吗?他用了两周时间对患者脑电图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埋电极的位置。依靠颅内电极,准确地记录下了患者右侧额叶病灶的异常放电活动。

随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切除了病灶,病人得以痊愈。这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例利用颅内埋电极方法对病灶进行定位的手术。该方法的成功应用,提高了癫痫灶定位的准确性,增加了适宜手术的患者比例。

同年,王玉平与功能神经外科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综合癫痫诊疗中心,将癫痫的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密切地结合起来。

实际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神经内科医生普遍不认可癫痫外科手术,更遑论帮助外科做定位与术前评估,多少有些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但王玉平却不在意这些。

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遇涛说:“王玉平主任是神经内科领域最早推动外科手术的人。”与外科联合做术前评估,王玉平一干就是19年,至今依旧。身为一名内科医生,王玉平一直是手术室的“常客”。他在术中仔细观察患者脑电的变化情况,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王玉平主任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起大脑皮层电刺激定位癫痫灶和脑功能区,以及颅内电极定位感觉功能区的相关研究,很快有了突破性进展,得到了各地同行的认可,并带动了全国癫痫病症的正规化治疗。

各地请求确诊的病例录像络绎不绝地送到了王玉平手里,不少疑难病人也被推荐到他这里来寻求治疗。

被问及这段合作佳话时,王玉平笑言:“合作这种事,不能把边界画的太清晰,斤斤计较就没法做事了。从长远来看,把癫痫事业做成、做好,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是获益者。”


三十而立“医生志”

看王玉平主任的履历,完全可以用天资聪慧来形容:15岁考上医科大学,24岁硕士毕业,29岁赴日留学,随后回国,没几年就成为国内知名癫痫专家。很难想象,这样的王玉平,直到30岁才真正将“当医生”作为自己一生的志向和抱负。

原来,最初考医学院,完全是父亲的坚持下促成的。在父亲眼里,医生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有足够的智慧掌握自己的命运。

王玉平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考进了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北的一家医院当了一名神内医生。但天生一颗不安定的心,令他不满足于顺利成章的安稳生活。

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下海经商的人不在少数,王玉平和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一样,躁动过、动摇过,只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其它的想法,选择了出国读博士。

问及缘由,王玉平笑言:“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好奇心使然吧。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不同体制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1991年,29岁的王玉平只身前往日本鸟取大学,师从日本著名神经病学家高桥和郎教授,将主攻方向确定为对不自主运动、癫痫病及大脑高级认知障碍的研究。

刚到日本时,怀疑和不确定时时笼罩着王玉平。他会质疑自己:“我当医生对社会有那么大用处吗?”而眼睛所见的事实回答了他这个问题,他亲眼看到了现代医学给患者带来的好处,看到了神经病学未来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导师与病人之间的互动,也令他逐渐认识到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原来当医生是一份挺好的事业,能够帮助很多人,也确实有很多人需要帮助。那就当医生吧!”此时的王玉平,渐渐感到了内心的坦然。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做什么事儿一定要想通。但凡想通,就会自觉自愿去做,想不通,动力就不足。”王玉平认真地解释。

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正是由于他想通了,在当时的社会,唤醒人民的觉悟比治疗躯体更有意义。在王玉平看来,当医生,给病人看好病,就是他能为社会带来的最大益处。这一想法,令他毕业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回国。

回国前夕,王玉平给同学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身处国家发展建设的大潮中,能亲身经历这种激荡的感觉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

回国后,他潜心于科研,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认知电位冲突性负波N270。这一发现,使人们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N270对于脑功能减退的病人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王玉平因此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同时,他在该领域发表的大量SCI论文,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

裘法祖院士曾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王玉平今年已过知天命之年,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清楚认识到能够做成什么。但对于做学问的“不知足”,依旧像一把火焰,在他心底燃烧。

神经内科林一聪大夫说:“王主任内心深处不单纯是个医生,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力求从临床工作向科研转化,做一些实际有利于病人的东西出来。他在不断探索、思考,不仅思考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甚至考虑团队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稍关注王玉平主任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他对这个世界仍保有旺盛的好奇心:人工智能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动物照镜子时会看到什么?艺术到底有什么作用?

王玉平说:“我这人闲不住,脑子不思考点东西就难受。”

大医生兵器谱对话王玉平主任

笔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创新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让您的探索从未停止?

王玉平杜绝想当然、不求甚解。在我看来,人在小时候好奇心是最旺盛的,因为不懂的东西太多了,飞机为什么能飞?汽车为什么能动?

随着年龄渐长,懂得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将越来越多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如果什么都当做理所当然,那就一点儿新想法都没有了。

笔者:阅读似乎是您满足好奇心的方式之一。除了大量专业书籍期刊,似乎还涉猎到哲学、历史、文学这些范畴?

王玉平:看书对我来说,就如同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生存必需品。

最近正在看《耶路撒冷三千年》。耶路撒冷开会时去过,挺有意思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每一层土都代表一段历史,只不过这些历史一旦进入宗教领域,就多了一些修饰成分,这本书能看到一些真相。

我认为读书,要读一些对你有启示的、处于你认知边界上的书,既有所了解、又了解得不透彻的那类书。读的越多,边界越大。读书不一定都有用,至少不一定在当下有用,尤其像历史这些书,不解决吃饭工作问题,但它对人思维的影响是潜在的,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才发挥出来。

笔者:您的朋友圈还关注人工智能话题,您是如何看待它的?

王玉平:在我看来,我们正处于从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工作方式过渡阶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导致信息爆炸式增长,但我们处理信息的手段还是传统的,需要人力看、读、分析思考,已经完全适应不了时代。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为我们高效地处理了信息,从本质上来看,是生产工具的再一次变革,未来或许会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

笔者:您认为未来癫痫的治疗方向是什么?药物可以治愈癫痫吗?

王玉平目前的药物不能阻止脑内异常“癫痫细胞”的生成,药物也不能致其异常细胞快速衰退,只能控制癫痫的发作,通过长达三年的控制使异常细胞功能逐渐减弱。这在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抗”癫痫,而是长期控制发作的倾向。

未来抗癫痫药物的研究方向,是找到一种能够治愈癫痫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能阻断此类通路,有可能阻止癫痫生成。到了那天,癫痫中心存在的意义也就没了,希望那天能早日实现。

未来,王玉平主任想做的还很多。

专业领域,他正在探索建立一整套脑功能调控治疗体系,并准备写出一本书,总结这个体系;同时,正在和高校、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有益于患者的新设备,如更高效的无创调控仪器、激光消融微创设备、闭环式脑深部电刺激装置等。

而作为神经内科主任,他则希望培养医生临床与科研并重的思维模式,营造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科室氛围……

“把不知道的事情解决了,医学才能进步。”在王玉平看来,任何事情都是一点一点进步的,不敢做,不去做,永远成不了世界第一。都不去争世界第一,宣武神内的金子招牌靠什么支撑?


医生档案

王玉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宣武医院儿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癫痫诊疗中心主任

宣武医院神经电生理室主任,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兵器谱认证

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

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病诊疗、神经电生理等

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

专家简介

癫痫内科作为神经内科的重要分支,包括神经科一病区、临床神经电生理室、癫痫门诊等,配备录像脑电图监测仪(Video-EEG)等设备,在科主任王玉平教授的带领下,在癫痫的临床诊断以及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方面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具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从事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工作的医疗队伍,专门收治难治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和频繁癫痫发作的患者,为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癫痫灶的精确定位和术前评估。每年诊断治疗各类癫痫患者上千例,每年为数百例患者进行了癫痫灶定位和术前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教育背景

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6年获得日本鸟取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199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

科研水平

承担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科委项目4项,863课题1项。利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了大脑冲突处理系统的本质及其活动过程,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能反映大脑冲突处理系统活动的大脑冲突电位N270,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脑机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在该领域发表了大量SCI收录的论文,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

1.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认知电位冲突性负波-N270的发现及大脑认知冲突处理系统的皮层同定)

2.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三等奖

3.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癫痫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