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亭:“没有学术做支撑,超声技术再练100年也白搭!”

“院士”是王小亭的官称儿。在同事们看来,这个外号之于幽默、博学又极具科研头脑的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数年前,他曾发出豪言:“十年以后,如果还不会超声,就不是一位合格的ICU大夫。”事实证明,此言不虚。多年来,重症超声的发展与重症医学的进步相辅相成。

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中,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超声以及重症感控是科室内重要的主力框架,也正是在这几方面的联合作用下,患者总是可以获得“清清爽爽”的治疗。


救命的“眼”

在协和ICU,重症超声检查早成为“标配”。被医生们爱称为“大黑”、“小黑”的各式超声仪器,在床旁捕捉着患者的呼吸及循环等每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细枝末节。

所谓重症超声,就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声技术针对重症患者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评估过程,是确定重症治疗,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以及指导精细调整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重症超声是一双可以帮助医生救命的眼睛。”王小亭说。

重症患者大多伴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瞬息多变的多系统、多器官性损害,而超声作为重症患者监测评估的一部分,更是可以迅速、直观和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情况。当医生遇到诸如休克、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明确临床问题时,借助超声就能立刻协助判断,帮助他们在与病魔的博弈中,为患者抓住一线生机。

最初,对于重症患者的监护,无论是临床评估、诊断还是治疗,几乎只能根据监护仪上的数字进行参考,而重症超声则可以提供更多精准的数据。

从研究生期间正式开始接触重症超声算起,王小亭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11个年头。重症医学科所有与心脏有关的超声结果,他都了如指掌。做一个床旁超声经常需要20分钟,若再加上结果评估,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位胸科前纵膈肿瘤患者,做完血管吻合术后回到ICU病房。没想到,回来不到30分钟,头面部就开始迅速肿大,连带着眼结膜也肿了起来,同时心率快、血压偏低。床旁大夫第一反应就是出现了不明原因休克,梗阻的可能性大。由于经胸心脏超声无法看到具体情况,便找来王小亭大夫进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他也是彼时科室内唯一可以进行这项操作的人。

几分钟之后,王小亭迅速做出了判断:肯定不是心包填塞,应该是上腔回流出现了问题。此时,站在一旁的外科大夫也紧紧地盯着床旁的超声仪屏幕,紧锁双眉。

似乎是看到了同事们的疑虑,王小亭补充道:“患者是严重的心脏收缩增强的低容量状态,而同时还能看到下腔静脉宽大,上腔静脉相对狭窄,这就说明绝大部分血流都是通过下腔回流代偿的。”根据超声结果会诊,患者迅速接受了二次手术。

果然,患者的无名静脉已经意外产生了血栓,经过及时干预,这位年仅30岁患者的脑氧迅速恢复到正常值,获得了良好的预后。“可以说这是一个特别经典的通过重症超声解决临床问题的病例,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替代,如果不经过重症超声,患者很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超声以及重症感控是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最为重要的主力框架,也正是在这几方面的联合作用下,患者总是可以获得“清清爽爽”的治疗。

“所谓的‘清清爽爽’,实际上就是直接、迅速、切实有效的代名词。而在这其中,重症超声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王小亭解释道。

目前,针对不同的临床情况,科室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化方案,以便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并全面地发现患者的临床问题。比如心肺复苏时的目标导向超声生命支持评估(FEEL)流程、呼吸困难与休克病因的快速超声评估(CCUE与PCUM)流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流导向的超声评估(FREE)流程……无疑都大大缩短了检查过程,为患者的抢救争取了时间。

“如果没有重症超声,有些貌似明显的病因也可能对治疗的方向产生误导,比如失血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脏疾病患者的休克可以不是由心输出量不足造成的,而人体结构的复杂往往通过临床数据,将治疗引入相反的方向。”王小亭顿了顿说,“所以,重症超声已经成为重症医学科不可或缺的法宝,因它获救的病例比比皆是。”


从摸索到共享

某知名视频平台上,一首改编版的《你是我的眼》已经收获了近3万的点击率。MV里,伴随着王小亭和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成员们的歌声,数十张图片更迭闪回,讲述着“重症超声”的前行之路。

2008年,刘大为主任将重症超声引入中国,并开始在临床应用,协和医院也成为了这项新兴技术的试验田。

实际上,作为刘大为的学生,王小亭在研究生阶段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将食道超声从动物实验推向临床,并先后获得了心脏超声国际培训师和重症超声生命支持培训师的资格。

作为“吃螃蟹的人”,这条路王小亭走得并不轻松。

2009年,第三届中华医学会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这也是王小亭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讲重症超声,题目是《心脏超声在ICU的运用》。

彼时,重症超声尚未完全进入业内视野。偌大的讲堂上,除了两位主持人之外,台下仅有3名观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小亭苦笑了一下:“还有个特别好玩儿的事,我讲给你听听!”

原来,在王小亭的演讲尚未结束时,突然进来了十几个人。“当时我还暗爽了一把,结果没想到,那些人是因为别的会场人太多,到我这里来吃饭的。”看到台下的观众纷纷拿出饭盒大快朵颐,王小亭心里飘过一丝失落,暗暗抱怨这些人“不识货”。

就这样,王小亭就着饭味儿,完成了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演讲。“反正就算是拿这里当餐厅,你们也得听我把课讲完。再来50个人才好呢!”王小亭的执拗劲儿上来了,时隔多年,仍不禁提高了声调。

尽管第一次的演讲有些“出师不利”,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王小亭致力重症超声的决心。

事实也证明,这一天并未到得太晚。2011年,作为全国重症超声领域成功的探索者,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携手世界重症超声联盟,在中国开办了第一期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培训班。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首个重症超声相关的国际资格认证培训。

课程结束后,王小亭意识到,外国的培训体系太慢,依靠外来专家授课,中国4万名ICU大夫要培训到什么时候?

2013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在成都成立了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将重症超声更加本土化,制定了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自此,协和医院的重症超声,也正式从“摸索”走向了“共享”阶段。

短短几年下来,王小亭和团队已经在20多个省市成功举办了近80场培训班,培训学员4000余人。

他坦言,除了把别人教会之外,自己也要经历“打怪升级”的过程。“ICU的病症太多了,我们不能总是光‘玩儿’基本的。要想形成学术人群的强烈黏性,就需要不断地进阶。”

数年前,王小亭曾经发出豪言:“10年以后,如果还不会超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ICU大夫。”彼时,这句话被放大、甚至误读。

如今,时间证明,重症超声已经成为重症医学科必不可少的诊疗工具。

“当你从被忽视、被质疑一路走来,如今却发现当初轻视你的人正在默默追随着脚步前行,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以言表的。”王小亭说道,“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在做ICU推广事业?因为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均衡中国各级医院水平的事情。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目前,王小亭和团队已经基本形成重症超声基础与进阶、超声血流动力学、重症呼吸与重症超声、重症超声与重症创伤、重症超声与重症肾脏、重症超声与儿科重症、重症超声与重症护理等11套课程。

在王小亭眼中,重症超声的发展与重症医学的进步相辅相成,而让“每一位ICU医生都掌握重症超声”也成为了团队最大的愿景。


“没有学术做支撑,技术再练100年也白搭”

学术、科研起源于临床,同时又是影响临床决策、推动临床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作为科室中的科研负责人,王小亭在基于临床应用的同时,更是带领周围的人不断地从科研出发,完成一次次临床与科研的循环。

比如将经典的心肺重症超声评估方案给予完善和改进;在原有的BLUE(快速床旁肺超声)流程中增加了后蓝点(BLUE-PLUS),显著增加了ICU患者肺实变和肺不张监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根据重症患者肺容积变异较大的特点,将BLUE流程改良为mBLUE流程,提高肺功能超声检查准确度的同时,缩短了检查时间……

多年来,每一项科研学术成果都凝结了王小亭和科室领导、同事们的不懈努力。

重症超声的难点之一,在于对图像报告的解读。而在王小亭眼中,引领解读的,就是过硬的重症知识。“一定要对病人的病情非常了解,然后才能准确解读。”

有个可疑心梗的患者,治疗两天后血压突然明显减低,而心输出量测量不到了,但是超声结果按照标准显示无法解释。“当时我就坚信一条,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超声没事,一定不是超声出现问题而是操作者出了问题。”

然后王小亭开始逐一分析:腔静脉充盈,容量够,右心不小,左心收缩功能轻度异常,但不至于如此低血压,甚至心输出量测不出来。“这就是学术引导超声不犯错误,心梗病人出现不可解释的低血压,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内左向右分流,一个就是心包填塞。”果然,在十几分钟后,在非常规标准切面室间隔上段,找到了室间隔穿孔。

“这些内容脑子里一定得有,否则技术再练100年,脑子里没有相关学术的内容,也是白搭。”王小亭不愿成为单纯的机器操作者。

“聪明、活跃、思维敏捷”是科室上下对王小亭的一致评价,而作为科室的科研秘书,王小亭也把这股劲儿带到了科研管理中。

为了培养科室内年轻大夫的科研能力,王小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阶梯化科研管理模式 —— 从逐步参与科研行为、培养文献总结能力、统计能力到独立产生科研视角。他坚信,不做科研的ICU大夫不是好大夫。多年来,王小亭从未停止对科研的探求,他也尽可能地帮助每个人寻找最合适的科研方向。

日常交流中,经常突如其来的一个“头脑风暴”就能发现一个独辟蹊径的科研角度,而这种不经意正是来源于王小亭多年来的积累,无论是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关领域发现了有趣的文章,他都会找来阅读。也正因如此,“王院士”也成王小亭在科室里的“官称儿”。

“王小亭总是可以掌握国际最新的文献内容,并将之于重症超声技术相结合,解决临床中常规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主治医师丁欣说。

曾经有一位心脏术后患者,心输出量很低,整体灌注水平不佳,按照常规治疗,医生为其加用了强心药。但意外的,患者的情况没有随着用药发生好转。为了解释这个“非常规”的问题,王小亭迅速进行了床旁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没有出现诸如右室大、左室肥厚等结构异常,但心率偏快、血压偏低,心脏收缩偏强。

基于此,王小亭当即给出了判断:“应该是没有结构基础的动态左室流出道梗阻。”而这个概念,正是近年来国际上刚刚有文献提出的。

“一些患者在经过一系列重症治疗之后,在低血压等因素的刺激下,使得心脏出现过度收缩,进而会诱发动态流出道梗阻。这种情况,同样会出现所谓的心输出量降低、灌注变差等表现。”得到了这个结论之后,患者的之治疗方向马上就进行了改变 —— 从强心变成了逐步降低心率,减缓心脏收缩,很快,患者的情况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主动性非常强,在推动科室的科研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会用人也会培养人。”在科室主任刘大为教授眼中,作为科室科研负责人的王小亭总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很投入,

近些年来,正是在刘大为教授的引领下,王小亭与科室同事一致努力,不仅将科室的科研工作统筹梳理得井井有条,相关成果更是在学术界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组织国内相关同道,最先颁布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仅2016年,科室就发表文章38篇,其中SCI11篇,连续数年,人均SCI全院名列前茅。作为导师刘大为的主编助理全程参与《临床血流动力学》的编著,近期共同主编完成国内首部重症超声的专著《重症超声》。


把患者的每个细节抠到位

王小亭的骨子里自带一种“亲和力”。幽默,健谈,笑起来两眼一眯,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自带节奏。遇到相熟的同事他会冷不丁地拍一下对方的手臂或者突然绕道身后打个招呼,看到自己的恶作剧得逞,他会露出孩子般得意的表情。

其实,看上去大大咧咧的王小亭在工作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查房时,王小亭对年轻大夫们说:“不要认为来协和医院是学什么高大上的内容,这里没有神神秘秘的高不可攀,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守在床旁,把患者的每个细节‘抠’到位!”

一位年轻大夫在描述一位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的病情时。关于二尖瓣脱垂的表述,引来了王小亭的不满。

“你说有二尖瓣脱垂,有什么表现,如果不是先天性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左室大还是小?”

“可能是……老……年性……脱垂吧。”在王小亭的连连逼问下,年轻大夫有些底气不足。

“老年性瓣膜病不会造成直接脱垂,一般先会有钙化,再有功能异常。如果没有钙化,有可能是年轻时就有脱垂,老年发展得愈发厉害。我问你,发现钙化了么?”

年轻大夫轻轻摇了摇头,“你看,‘瞎说’被我抓住了吧!”发现气氛有些凝固,王小亭刻意换了一种轻松的语气。

紧接着,他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年轻大夫,说道:“大家别以为心脏科的知识ICU大夫就应该不知道,实际上,有些内容都是有ICU逻辑融入其中的,关于结构异常我们可以慢慢学习,但是血流动力学这条线,我们是可以弄清楚的。”

王小亭此时顿了顿:“你们看,我再复述一遍 —— 腔静脉22mm,说明这个患者至少腔静脉出现了扩张,正常人应该是15mm。连接腔静脉的右房55毫米,已经比左房都要大了。左室54毫米,没有明显增厚。瓣膜中发现二尖瓣出现明显的前叶脱垂,所以这个病人左房压会持续增高,左房压高肺动脉压就高,常年下来右室右房就会增大。所以患者的脱垂是个慢性的。如果是急性心梗引起的二尖瓣脱垂,右房不会这么大。”

一口气讲述完毕,王小亭不忘再次从年轻大夫的目光中寻找答案:“这回听明白了吗?”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他用手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在重症医学科二区护士长李尊柱看来,王小亭的理念就是患者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问题出现后,他都需要进行一系列完成的评估回复,用数据事实说话”。

曾经有个17岁的男孩,突然嚷嚷着要喝冰红茶,大多医护人员都会偷笑这个孩子嘴馋,只有王小亭走到床前,仔细观察评估,发现男孩其实是出现了谵妄症状,及时用药进行了干预。

“当患者出现问题时,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的判断往往就能决定生死,所以在病床旁,我不能容忍任何懈怠和错误出现。”这句话时常被王小亭挂在嘴边。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郭海凌与王小亭共事十余年,在她眼中,水瓶座的王小亭是真心做实事的人,只要是涉及科室、涉及患者,他都会亲力亲为。“就连患者指甲稍长了一些,他都会一一指出,所以大家私下里也会偷偷叫他‘王护士长’。”郭海凌说。

针对每一位患者,王小亭又要求年轻大夫们每天为治疗管理设定一个目标。在他看来,或许完成不了的难度,就是治疗的关键突破口。“至于所谓的完美主义,我想,这其实也是ICU大夫的基本素质吧。”王小亭笑着说。

如今,重症超声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王小亭被问及的问题,也从“哪个超声机更好”变成了“慢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的喘憋如何在超声指导下进行容量管理”。而这样的发展令他感觉“艰难并快乐着”。

一个月之后,在王小亭的主持下,全国重症超声第一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培训班即将举办。作为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的负责人,他也将怀揣着热忱继续砥砺前行。


医生档案

王小亭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研秘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兵器谱认证

重症诊治、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与重症超声

专家简介

从事重症医学10余年,在休克与血流动力学、感染性休克相关的心肌抑制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我国重症医学界最早开展重症超声临床与科研的工作者之一。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委员会委员,,协和医学杂志和美国重症医学杂志(CCM)中文版编委,中华医学会5C培训师,世界重症超声联盟中国区co-ordinator,国际讲师。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执行组长。中国冷静治疗研究组发起人之一,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心脏重症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重症委员会全国委员。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