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笑,是给予患者的最佳“抗体”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 淋巴肿瘤内科   谢 彦

一道门的背后,一位大夫探出脑袋、左半边身子,用手一边指,一边向患者交代着多张检查单上的注意事项,这是初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谢彦时的场景。她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瞬间让人产生好感。

不过也让人好奇的是,医生办公室为何半开着门?

直到某一天,笔者跟着谢彦走进这个名为干细胞移植病区的“神秘地带”,一切才得以真相大白。最近半年,谢彦与团队小伙伴们就坚守在这里,共同为淋巴肿瘤患者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努力奋斗着。


身板,能量

一头短发,一副黑框眼镜,小小的个头,是谢彦的标志。整洁的白大衣外,翻出帽衫的红帽子,给这个近乎单一的白色世界带来了一抹跳眼的高饱和色。都说服饰是人性格的外衣,在科室里,谢彦就是元气满满的“开心果”。

聊起对谢彦的第一印象,科里一位同事一边说还一边模仿着:“每天早上7:40左右,谢大夫就会到达科室。如果在来医院的路上碰见她,一个小个子,背着双肩背包,离着老远就跟你招手,还大声招呼着‘同志们,早上好’,一早就带给大家一抹阳光。”

淋巴肿瘤内科病房,一个月的患者周转数大约300人,高强度的工作需要所有医护人员身心高度集中。“谢大夫在这种情况下,总是会保持愉悦的心情。有时遇到工作不顺心,经她一调动,想生气都难了。”同事们都说,他们喜欢听到谢彦的笑声,爽朗、发自内心又毫无掩饰。

午饭间隙,谢彦经常和同事分享她最近了解到的“八卦”以及遇到的趣事,有时又与大家热烈讨论着学术上的资料、新技术。诸如某种淋巴瘤亚型在美国的治愈率、哪个国家又研制出了新药品、在中国是否也有相关的临床试验……这些,谢彦都能脱口而出,传递给大家的知识都是“热腾腾”的。

于科室,谢彦是忙碌工作中的“增强剂”,于患者,她是安抚人心的“能量源”。

目前,谢彦的固定出诊日是在每周五上午。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诊室内。

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前来就诊,身为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经常熬夜工作让他的身体在过年后便开始出现低热且伴有颈部不适。

初次来看谢大夫的门诊,小伙子诉说了自己的担心。谢彦问询了对方身体情况和病史,起身触诊了他的颈部淋巴结,发现只是有些许肿大,且软软的略有触痛,小伙子表示平时并没有出现盗汗、乏力、体重明显下降或长口腔溃疡等现象。

检查完毕,并看了看他在其他医院的一些检查结果,谢彦有了判断,缓缓说到:“淋巴结暂无大碍,可能是炎症反应,不过你还是需要注意规律作息,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尤其不要熬夜。”小伙子仍有些忧心忡忡,谢彦问他:“你有女朋友吗?”小伙子摇头。“去找个女朋友吧!平时别总是琢磨自己得了什么肿瘤,哪儿能那么容易就得肿瘤了!”谢彦的一句话让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只要放松心情,病找上你都难,你说是不是?”随后,交代完注意事项,小伙子的眉头舒展开来,离开了诊室。

一些已被确诊为淋巴瘤的患者,渴望被治愈的心情可以想见。半天的门诊上,谢彦将“你要有信心呀,得相信自己,我们也会帮助你”反复说了又说。

门诊持续到中午12:45,原本限定的35个号又加了7个。一上午,谢彦有6次被围得密不透风,护士曾进来制止过3次。但即使是这样,从头到尾,谢彦的语速都是平缓的,语气是柔和的。无论新老患者,在解释病情时她都会耐心地等到病人完全点头听懂,才放病人离开,有时将近20分钟。

“其实调整心态很重要,得让自己心情愉悦,才能高兴地去看病人,他们的心情也才会被你积极地带动起来。尤其是内科医生,时常都要去安慰患者,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有目标。能照顾的我就尽量照顾,毕竟一些病人大老远来的不容易。”忙忙碌碌的门诊结束后,谢彦平静地说。

在医院里,时不时会有多年前恢复很好的病人专程来看望谢彦。年初,一位多年前来就诊的小男孩儿如今实现了医学梦,而且前不久刚成家,为此特意跑来感谢;2月份,一位每年都会来探望她的患者又一次来到门诊,见面时的两人止不住要调侃几句......“很多病人在年轻时我们就认识了,现在仍然时不时来看我们。”每每讲起这些患者,谢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我眼中,他们是患者,也是朋友”。


欲望,满足

谢彦是湖南人,出身医学世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在医疗系统工作。从小在医院的家属院里成长,儿时的懵懂到对医学有些许认知后,谢彦顺其自然地选择了学医,又依着兴趣,最终选择了淋巴肿瘤学科。

2001年至2004年,谢彦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勇威本教授手下攻读博士学位。提及导师,让谢彦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的正直和朴素。七十多岁的人,身板挺拔,穿衣不追求奢华,但永远都干干净净;老师教给她最重要的准则,是如何做人。“他告诉我当医生就要好好当,一辈子踏踏实实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要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

如今,谢彦已是科室里“年轻的高年资医生”,时刻铭记导师的教诲,她将“能够多的治病救人”作为最大的动力。“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职业的话......除了医生,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谢彦说此话时,郑重地顿了顿。

在同事应志涛的眼中,谢彦是个“看似大大咧咧,实则粗中有细”的人,“每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阶段,她都能记得非常清楚”。这背后,是谢彦对病人管理的亲力亲为。

淋巴肿瘤的治疗手段虽然以化疗为主导,但也要根据淋巴瘤特点,结合放疗、干细胞移植、手术等手段,打一套“组合拳”。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适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肿瘤患者或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淋巴肿瘤患者。

从年初开始,干细胞移植病房就成为谢彦的驻守阵地,这里有手术室般的无菌高要求,历经三四道门的层层隔离措施,更换专用工作服并洗手消毒等环节无需赘言。

也正因如此,患者进入病房前的宣教尤为重要,从强调入住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到解释住院期间会有哪些治疗及潜在风险,再到叮嘱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于每个病人,无一例外,她都会根据其具体情况细心地嘱咐半个小时以上。

干细胞移植病房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预处理化疗开始,到回输干细胞,再到干细胞成功植入体内,最后各种指标稳定、安全出院,患者一共要经历3周左右的时间。其中,有5至7天,大剂量的化疗会让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趋零,免疫力极度低下,一旦感染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感染或出血,例如口腔、皮肤、肺、胃肠道以及肛门等,这些部位都属于谢彦每日的查体范围。

她不仅会询问患者的感受,例如身上有没有哪里很痒、排便是否规律、颜色是否正常等等,还会用手电筒仔细查看患者的口腔状况,用听诊器测听患者心肺,从头到脚查看身上有没有出血点……“认真负责”是移植病房的护士们对谢彦的一致评价。

入院这段时间,患者不允许陪护,唯一的沟通渠道就是一部电话、一面玻璃。对未知的恐慌会让病人出现焦虑、敏感,甚至对医护人员产生高度依赖。关注治疗效果的同时,在每日查房前后,谢彦总爱跟他们聊聊家常,问问喜好,说说最近好看的电视剧,再对网络热点吐个槽……她说:“其实多做一些沟通,也是我在竭力为患者排忧解难的过程。”

当被问及:“您觉得当医生需要天赋吗?”谢彦笑答:“医生职业无关天赋,这就是一份工作,没有那么崇高,而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对待患者。”谢彦自称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我只是希望他们在经过我的治疗后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满足”。谢彦的兢兢业业被科室副主任宋玉琴看在眼里,“谢大夫绝对称得上是科里的重要业务骨干”。

或许是医生的天职已深入骨髓,谢彦在平日外出学习的路上,如果遇到需要救助的人,也都毫不犹豫地站在患者身边。她说,学医的好处就在于,你能用所学在第一时间帮助到别人。

谢彦回忆,在一次坐火车回家的途中,一个从北京看完病诊断为脑瘤的小孩突然高热抽搐,呼吸心跳骤停,列车员立即通过广播寻找医护人员。“我离着他们不远,就过去了,另外还有一位护士也赶到现场。当时我们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医疗设备,情况紧急,我赶快给孩子做上了心外按压。孩子的妈妈吓坏了,我指挥她如何给孩子吹气辅助呼吸。”

好在,经过一番努力,宝宝的呼吸和心跳逐渐恢复。见此,谢彦赶忙通知列车员去广播询问有没有人带着制氧机,“毕竟吸点儿氧对孩子总是有好处的”。隔了不长时间,有人送来了制氧机,孩子吸上氧,暂时稳定一点。谢彦随后告诉列车员,尽快找一个最近的停车点让家长带着孩子下车就医。

“实话说,你能做多少嘛?真的做不了多少,我就是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的情绪能够稳定下来。”类似的救助,谢彦还碰到过几次,每一次,她都会冲到最前面。

“起码你在那种情况中,有勇气敢去做这件事情就很厉害!”坐在一旁、听得入神的同事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也没什么,你要是碰见了,也会去帮助一下。”


坚持,承诺

除了临床管理病人,淋巴肿瘤内科的临床试验也是她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谢彦手头都会有3~5个临床试验,有的试验可能要随访3~5年才能最终完成。就在去年,她刚刚顺利结束了一个历时8年的试验。

多年来,某制药公司一直与科室密切合作。这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合资制药企业之一,药品主要涉及胃肠病学、神经精神学、变态反应学、生物制剂和肿瘤治疗等多领域。

作为药品研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临床试验必须要符合伦理要求,就是说参加试验必须最大程度保护受试者的利益。作为试验项目的研究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谢彦对手下管理的临床试验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一次,这家制药公司曾与科室合作进行了一项新药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谢彦敏锐地发现,发生肺炎的患者比普通治疗的患者明显增高,而在其他国家的试验点却无此现象,谢彦反复并如实上报了这一情况。对此,该公司国际医学部的研究者特意飞来北京三次,与谢彦面谈,在此之前,出于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他们还反复进行过很多次的邮件沟通。

“因为国外对肺炎这个不良反应的报道并没有那么多,而在我们这里,就变得很密集,他们觉得有问题,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申报。虽然当时我们没有大量数据去证明,但依据现有临床结果的确发现了这些副反应,它确实发生了。”谢彦说得很坚决。

最后,结合其他地方的报告,公司在药品说明里对这一反应进行了特别提醒。

“新药,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反应。”一些制药公司反复询问是常有之事,但在谢彦看来,做新药的临床试验,是个做良心的事情,就必须得实事求是的说,这是对患者的承诺。“宁愿报不良反应报得多一些,也比药品上市后病人服用出了问题强!”

跟访期间,另外一家制药公司前来介绍新药临床研究。会议上,谢彦针对药物剂量问题三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淋巴肿瘤内科最早于2008年开展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这几年间,从一开始参与国际临床试验,到现在科室可以自己成为一些临床试验的发起者,锻炼出一只精英队伍,相关试验工作得到广泛认可。未来,谢彦希望科室自身可以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给患者带去更多利益。

在科室主任朱军和护士成瑜的眼中,谢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成瑜说:“谢大夫在看完众多资料之后,其中的重点马上就能记住,并不像很多人要花费很长时间。”

其实,工作之余,谢彦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张弛有道,“该学习的时候我就专心学习,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放松”。每天晚上,她会和5岁半的儿子一起读书。难得的假期里,谢彦喜欢带着一家人外出旅游,“不出去看看都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谢彦的乐观,背后是她比地域更广阔的大气,她强调:“你的一句安慰、一个笑容,都可以让患者从病痛的折磨中挣脱出来,我就是希望能让我的病人少些痛苦。”

跟访结束当天,谢彦要奔赴医院的二线值班,一晚上会有多少病人出现状况仍未可知,但有谢彦笑声的相伴想必一定是安心的。


医生档案

谢彦

北京肿瘤医院

淋巴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兵器谱认证

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及转化研究

门诊时间

每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

教育经历:2001~2004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学博士;1994~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工作经历:2004至今,北京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2009~2010年,美国华盛顿医学院,访问学者。

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和翻译学术专著4部。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