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 呼吸内科 曹玲
曹玲的五官柔和,没有一丝凌厉。交流时,带着笑意的脸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岁月静好”的优雅气息。就像玉石般,在她“治愈系”的温润外表下,这个拥有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大医生,拥有着一颗坚韧豁达的心。
2004 年,不到四十岁的曹玲开始担任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首儿所)呼吸内科主任,十余年,无论诊治各种疑难病例、钻研各种前沿技术、还是带领科室向前发展,她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笔者跟访的日子里,“效率” “坚持”和“用心” —— 是曹玲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她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要用最高效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孩子解决病痛。
没有特定安排的时候,曹玲会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身为科室主任,她的诸多工作都只能抽空完成 —— 修改论文、准备课件、协调病房事务……电脑桌面上,一个个不同门类的文件夹被归纳得整齐有序,偶有同事进来询问或查找资料,她都会迅速从忙碌中抽离,闲谈间轻点几下鼠标,相应的内容便迅速出现。
谈及自己的“快速检索”,曹玲浅笑。“我喜欢什么事情都做得顺畅,有条理、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曹玲口中的“顺畅”和“高效”,在她的门诊中体现得更甚。
首儿所的门诊楼总是拥挤不堪,楼道内挤满了面色焦急的家长。孩子的哭闹、医生的问诊、家长的咨询……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大多数的诊室内总是充斥着焦躁和嘈杂。
每周曹玲都会出两个半天的门诊,最多的时候一上午会挂出将近 40 个号,尽管患者众多,但不足十平米的诊室空间被曹玲规划得像流水线。
引导患者 —— 简单问诊 —— 书写病例,这些必需却又繁琐的工作先由进修医生或助手分工“作业”,就连她们在诊室内所处的位置都是以最合理的顺时针方向排列,间隔出恰到好处的距离,一本本蓝色的病例夹着各种化验单据,像流水线一样传递到曹玲手中。
曹玲说,这种模式她已经沿用了十几年。“这样做效率最高,节省下来的时间能给更多的孩子看病。用这招儿,这么多年的门诊基本没有混乱过。” 说到此处,曹玲扬起嘴角,脸上划过一丝顽皮而得意的笑容。
研究生谭珊珊已经跟随曹玲出诊数月,她说正是通过这种高效的模式,才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学得更快。
“最初我没有太多经验,依然按照之前学院派的思维一项项地问诊,没想到在一个小间隙,曹主任转过身来,小声告诉我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问到点子上,比如夜间咳嗽还是白天咳嗽、用药时间是否规律、准确等等。”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谭珊珊至今感触颇深,“有时候病人稍少,我以为曹主任会趁机休息片刻,真的没想到她一直在仔细地关注着我们,稍有错漏总是能及时指出。”
很多孩子对“白大褂”有着天然的恐惧,大声哭闹也成了诊室最常见的“背景音”。尽管带着口罩,曹玲总是会尽可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一天,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宝宝前来就诊,哭闹不止,家长不得已站起身抱起孩子进行安抚。曹玲见状,起身走到近前,用手电筒帮忙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出现了 30 秒左右的平缓,她没有迟疑举起听诊器进行了听诊,整套动作没有任何耽搁。“呼吸内科,听诊尤为重要。听清楚了给孩子开出诊断,比什么都重要。” 曹玲说。
一位家长明显紧张局促,描述孩子病情时有些语无伦次。看到对方递过来的胸片袋子上印着“张家口”字样,她便在“不经意”中打开了话匣子。“冬奥申办成功了,家里变化特别大吧,我都好多年没去了。” 几句闲聊下来,家长的紧张情绪也有所缓解。
曹玲说,哮喘病程长、用药繁琐,也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孩子和家长都难免心生焦虑,而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简单沟通,正是曹玲为他们做的“心理按摩”。除了诊断病症以外,她也总是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患者帮助,即便那些并非是她的职责范围。
来自山东的小毅被诊断为 Prader-Willi 综合征,这种病症又被称为肌张力减退-智力减退-性腺功能减退与肥胖综合征,是一种与基因组印迹相关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两万分之一。
通过呼吸睡眠监测和纤维鼻咽镜检查,小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已经非常严重,腺样体和扁桃体重度肥大,需要手术切除。但几年来,为了给小毅看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再继续支付治疗费用,万般无奈的家人决定带着孩子出院。可一旦离开呼吸机的支持,小毅将会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严重的话会窒息死亡。
这天,曹玲把准备办理出院手续的小毅爸爸一把拦住:“你们只需要好好配合治病,钱的事情我帮你们想想办法。”
于是,早上不到八点钟,宣传中心接到了曹玲主任的电话:“我们病房收治了一个患有 PW 综合征的孩子,这是一种罕见病。家长特别配合治疗,但经济条件不好,能不能想想办法,需要我们做什么一定配合……” 曹玲希望把小毅的故事通过媒体向社会求助。
不久之后,小毅的故事见诸报端,中华儿童慈善基金会也发起了募捐项目,没想到短短七天就筹集了 30 余万元善款,这笔钱也让小毅的未来看到了新的希望。
而就像这样的帮助,曹玲做了很多,她说这只是“举手之劳”。“有些孩子的病明明可以治好,如果因为金钱的原因放弃治疗,简直太可惜了。”所以,每每在科室内遇到困难无助的家庭,她总是会积极地奔走帮忙,希望孩子们把病治下去。
呼吸内科涉及很多慢性病,为了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科室内部建立了很多微信群,一旦有患者提问,曹玲看到后,一定会第一时间进行回复,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曹主任真的是把病人放在了心上。” 在主治医师张国卿的印象中,曹玲主任总是能给人以事无巨细的温暖。
“总有人抱怨医生很冷酷,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对待患者需要用心,无情的人根本不会选择这个职业。” 说这句话时,曹玲语气和缓低沉,像是在为医生“辩解”,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谈及自己的从医之路,曹玲笑言纯属顺其自然 —— 母亲是内科医生,耳濡目染中,从小就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医学院之后,又服从分配到了儿科专业。“坦白地说,我并没有给自己立下那种必须怎样的远大理想,一步步走下来就好。” 曹玲笑笑,“仔细想来,是不是挺无趣的?”
可就是在这份随遇而安中,曹玲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可能这就是骨子里的基因吧,我一直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要不然我自己都不甘心。”
如今,首儿所呼吸内科的纤维支气管镜室(以下简称纤支镜室)已经发展成熟,成为诊治儿科呼吸系统疑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作为纤支镜室的建立者,曹玲度过了“从 0 到 1 ”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所谓纤维支气管镜,是一种适用于观察气管、支气管、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活检采样及治疗的技术。这在成人肺部疾病的临床诊疗中早已被广泛运用,但由于儿童气道狭小,配合度低,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在儿科普及。
不过,这项技术在支气管异物的提取、气管支气管狭窄、肺不张的治疗以及各种肺部不明病灶的诊治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助力。如果能引入纤支镜的运用,无疑可以将儿科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水平大幅度提高。显然,颇具前瞻意识的曹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2 年的一天,当院领导把“希望发展纤支镜技术”的想法告诉曹玲时,她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过,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经过多方联系,曹玲获得了一个前往成人医院“取经”的机会,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项技术,当年已经身为科室副主任的曹玲立刻将自己切换到“学生模式” —— 消毒、打扫、整理甚至打理杂务这类基础工作,她都会做。“没什么心理落差,当时我就是想积极表现,争取多学一点东西回来。” 三个月之后,曹玲回到了首儿所,纤支镜室就此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最初的一段时间,纤支镜检查的接受度不高,病例一个月仅有一到两名患者。只要有患者,她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加班加点。
与传统硬镜相比,儿童纤支镜更加纤巧柔软,镜体直径最小仅为 2.8 毫米,能够检查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各年龄段患儿的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曹玲和同事们确定了经鼻插入,“边麻边进”的利多卡因气管内局部粘膜表面麻醉的方法,这种方式不抑制呼吸,简化了全身麻醉术中、术后的呼吸管理,为取异物、灌洗注药等操作时间长和短时间内需多次进行的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
如今,纤维支气管镜每周都有二十个左右的患者,而这项技术也成为了科室内年轻大夫的必备技能。“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会儿幸福多了,在科室内就可以完成学习培训。” 回想起十余年来的发展,曹玲难掩自豪,“就连当初的老领导都没想到,我们居然能把纤支镜室做得这么成功。”
在呼吸内科副主任朱春梅的眼中,曹玲身上总是有股子冲劲儿和魄力。“无论是最初的开拓还是如今的发展,可以说,曹主任总是能关注到专业最前沿的技术,然后引入到科室内。”
2015 年 9 月,曹玲再次把世界前沿的一项技术带到了首儿所 —— DX 气道 PH 监测系统。
这项技术可以对儿童咽喉反流情况进行检测,在美国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曹玲关注后,便把这项技术搬到国内,运用范围更是从六岁以上扩大至婴幼儿。
睡眠监测室副主任护师陈超回忆,这是一项有创的检查,需要把连接探头的导管通过鼻腔深入到咽喉壁悬雍垂旁,通过无线传输监测 24 小时 PH 值变化。为了体验这种检查所带来的痛苦的耐受度,曹玲成为了第一个体验者。“她说要先替孩子们试试,才能放心。” 陈超说,测试当天,曹玲主任临时需要外出讲课,“她就是带着像耳麦一样的仪器,足足站了一下午。主任能做到这样,确实让我们特别感动。” 最后,这项技术也顺利通过曹玲的“检测”正式运用到了临床。曾经有个因反复不明原因肺部感染的孩子,正是依靠这项技术找到了致病原因,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一直以来,如果有机会,曹玲总是愿意去了解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并且不遗余力地学习。专业以内,她总是能主动出击。多年间,呼吸内科在她的带领下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呼吸睡眠监测、无创通气技术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的介入治疗,引进了国际新兴的呼吸道管理技术 —— 咳嗽辅助治疗仪,并完成了国内用于临床患儿的首次应用……
“可以说,医生就是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的职业,一点都不能偷懒。否则,就会慢慢落在后面,然后被淘汰,这,是我不能容忍的。” 曹玲说。
即便是不说话的时候,曹玲身上也有种自带的亲和力,眉眼间的浅笑温润、柔和。每天清晨早交班会上,她会站在人群中的任意位置,默默地听着大家工作的交接汇总,如非必要,很少发言。但是大家都说,有曹主任在,心理感觉特别踏实。
2004 年,不到四十岁的曹玲正式担任呼吸内科主任,“温和大气,极具人格魅力”是科室上下对她的集体评价,而正是这种魅力,让曹玲把科室的气氛带领得愈发温馨 —— 十余年来,几乎没有人员离开。“有人说我们科室的人性格都很像,没有人员流失这一点,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实属不易。” 朱春梅感慨道。
呼吸内科的融洽全院闻名,谈及管理方面的“妙招儿”,曹玲笑笑:“哪有什么妙招儿呀,其实就是让大家时刻保持新鲜感,让年轻人们觉得有希望、有奔头儿。”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曹玲不仅为大家争取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还为精心设计了诸多活动 —— 每周三的科室沙龙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在沙龙中,除了高年资的专家之外,年轻的医生们也能得到上台分享的机会。“临床和科研都要兼顾,有时我也会督促他们写一些文章,催稿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跟黄世仁似的。” 话音未落,曹玲哈哈大笑起来。
呼吸内科前任护士长杨颖与曹玲共事多年,在她眼中,曹玲有着极佳的情绪管理能力。“比如,有的年轻大夫的文章迟迟不能完成,就算反复催促,曹主任也只是轻声细语的一次次提醒,” 说到此处,杨颖一拍大腿,往前探了探身子,“其实吧,我能感觉到她心里已经很着急了。” 很多年轻大夫也纷纷表示,多年来,几乎就没有看见曹主任发过脾气。对此,曹玲笑言:“有时候我也起急,但是发火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啊,还会让别人慌乱不已,所以还是控制一下比较好。”
之于人才,专业素养固然重要,可在曹玲眼中,情商同样是她十分看重的考量标准。“高情商可以避免很多沟通方面的问题。一个团队,如果有一个人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科室的氛围。” 所以,每次面试,曹玲都会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做出大致判断,“表情、神态、动作,一切细节都能看出端倪,虽说也有可能出现失误,不过好在这些年来我的眼光都还不错。”
主治医师张国卿已经在呼吸内科工作六年,她回忆,自己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主任都会特别关注。“比如轮转科室时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曹主任都会提醒我。” 她说,其实对于科室里的每个年轻人,主任都会无差别对待,而且并不专制。“她跟我们探讨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居高临下,开头永远都是‘你觉得怎么样’,考虑我们的想法。这点让我特别感动。”
偶有闲暇时,曹玲喜欢看芭蕾舞,就像舞者优雅姿态背后的艰辛付出一般,曹玲坦言,多年来,自己身上的弦一直紧绷着,从未感到过从容。
作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呼吸治疗协作组组长,关于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始终是曹玲心心念念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从检测设备、治疗药物、人才体系方面来看,目前的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在曹玲眼中,这条路尽管漫长艰辛,她依然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并且充满信心地一直“在路上”。
曹玲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兵器谱认证
详熟儿童肺功能检查,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疑难疾病及哮喘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经验。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哮喘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
1986 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要从事儿科呼吸及哮喘专业临床工作,建立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室和呼吸睡眠室。承担院内及院外会诊工作。发表有关儿童哮喘的论文多篇,包括《全国95万儿童哮喘治疗现状及与此10年前比较》《顺尔宁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的研究》《4-5岁正常儿童气道阻力测定》等,其中《血清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阳性患儿的回顾性分析》获第十三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呼吸治疗协作组组长;
睡眠医学会儿童睡眠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科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