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爱钻牛角尖的“重症”技术控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北京儿童医院 · 重症医学科   李峥

和煦的阳光照透病房,米色窗帘上装饰着卡通图案,电视里播放着“熊大熊二”的动画片,25 度的室温加上孩子们“不谙世事”的眼神和几声玩闹啼哭,这里的气氛并不像成人 ICU 那么沉重。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PICU 病房里,与其他穿着白衣的大夫不同,总是一身灰色短袖工作服的李峥有着极高的辨识度。“病房里温度高,我怕热。” 他低头看了看,腼腆地笑笑说。副主任医师李峥,在这里已经了守护了十几年,无论是在病房或走廊,总能看到他穿梭于病床间的身影。


小眼睛大夫的“重症”情怀

李峥虽不是个高海拔帅男,1 米 75 左右的个头,身材微胖却匀称,小眼睛,话不少。但接触久了着实能感觉到他是个“接地气儿的暖男”,不仅体现在对科里同事的照顾,更能在处理患儿的细致点滴中可见一斑。

某天下午 1 点,为了让一名无法脱离呼吸机的手足口病后遗症婴儿能在后期得到长期、良好的康复治疗,医院进行了转院安排。担心患儿在转院途中的安全,李峥与他搭档多年的徐文淼医生一起将孩子转到城郊的一家康复医院。

这个仅有六个月大的宝宝,目前几乎只能依靠呼吸机感知世界,每天至多有 10 到 20 分钟的自主呼吸。120 急救车上,李峥时不时调试呼吸机,时不时帮孩子掖掖被角,所有人希望救护车再开快一点的心情与一路“绿灯”相互照应。安全到达目的地,看着宝宝体征平稳的被康复医院大夫顺利交接,李峥也稍放下了心。由于康复医院相对于儿童重症设施尚不算完备,临走前,李峥还特意几次嘱咐了备好小儿专用抢救器材的细节。此时,时间已指向 4 时 30 分。

返程途中,李峥有了些许闲聊的时光。“最早没想学医,我想学学与生物相关的专业。” 李峥说,当年高考分数的不理想,让他错过了第一志愿后被分到儿科。

“我本身不是特别喜欢小孩儿。” 没有理会旁人的惊讶,李峥继续说,“当初选择 ICU 是因为受美剧《急诊室的故事》的影响。那时我上初中,看到急诊大夫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处理特别快、特别好,工作充满挑战而且很有成就感,便喜欢上了急救医生这个行业。大学时的成绩还算不错,毕业时就坚定地选择了 ICU。”

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分为 PICU 与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为出生 28 天之内的婴儿)。二者的不同在于,PICU 管辖的患儿年龄范围是出生 28 天后到 18 岁,这也意味着 PICU 面临的工作和病种更加纷繁复杂。

“我对重症、抢救,各种复杂机器的操作感兴趣。越是遇到复杂危重病人,当他们被抢救过来时成就感就越大。” 说完,李峥不自主地笑了。

2001 年,李峥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在 NICU、PICU、急诊科几个科室的轮转,让他积攒了大量的临床经验。2009 年至 2016 年,作为PICU 病房主治医师,不仅要管理科里约一半的病人,负责工作日全院危重病人会诊;同时,还要协助主任管理科里所有包括住院医师、进修、实习医师 40 位左右的日常工作,以及为首医临床实习学生在病房内授课的任务。

忙碌早已成为生活,但思考从未休止,十几年从未脱离过临床一线的李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和干劲。骨子里透着干净利索快的性格,让李峥在 PICU 领域里更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沟通是治疗的双面胶


一道 PICU 的大门,隔开了病房和家属等候两个区域,但,分隔不了的是医护和家属同是盼望孩子病情能有所好转的心情。一个小生命就此逝去,是家长难以面对的事实,家人们的宣泄口往往直面医护人员。李峥说,如何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与家属清晰的沟通,是他这些年越来越侧重的事情。

每天上午,向家属交代病情是每位大夫的日常必须,李峥习惯性地将手环抱在胸前,也站在其中。

他的声音有些低沉,如果不跟紧,他的话语总会埋没在各种讨论以及仪器警示的嘈杂声中。而当天在面对两位先天发育异常合并严重感染的患儿家长时,他的语气略显得比平时强硬许多。

当天从一走进科室门,就能从表情上就能看出孩子母亲的无奈和父亲的不耐烦。孩子父母似乎并不在意主治医师所介绍的孩子的诊疗方案和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只关心孩子当天体温是多少、具体用了哪种药,其他的似乎都听不进去。孩子父亲几次“您说完了吗”不停打断李峥和他们的谈话。他看在眼里,没有过多回应,随后的谈话在李峥耐心地解释中继续。

“有时候家长的态度不好,我们也很无奈,但这样的谈话是必须的。” 事后,李峥告诉笔者,自从他当上主治医以后便强迫自己,只要前一晚收治了新病人,第二天上午他一定会亲自在患儿父母双方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向他们交代病情。

“每一位患儿的情况我都会全方位地了解并记在脑中,随后再详细地告诉患儿父母我们准备怎么治疗,孩子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这些话都是实实在在、尽量通俗易懂的,没有十几年的功底可能是说不清的。然而,这样的谈话既让家长明白了病情,也让一旁同时听着的年轻大夫了解了诊治思路,目的很多,每天必须要这么做!” 李峥说得坚定。

为何李峥会如此看重与家属的沟通?他讲述了一段令他颇受启发的经历。

2013 年,李峥去往新加坡竹脚妇儿医院 PICU 进修一个月。在那里,他看到了上至主任医师、下至住院医师,每天多次查房并与家属充分交流的先进理念。早上 7 点,医护人员会进行床头交接前一晚病人的情况,中午 12 点病例讨论后再在床边把病人的情况看一遍,下午和晚上还各有一次全面巡视,每天如此。在那里患儿是允许有家长陪护的,医生每次查房巡视中都会充分和家属沟通,家属的任何问题都会详细解答,这样家属与医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

一个月的所见所学对李峥的影响很大,虽然国内外医疗条件有所不同,但他告诉笔者,无论在何时何地,这种交流都是十分关键的。此前,PICU 病房没有规定明确的时间及必须的沟通工作。在李峥当上主治医师后,病房里出台了谈话制度:每天 9:30 到 10:30,管床大夫必须向患儿父母交代病情,且不能拖得太晚,每隔四五天也必须安排探视。

医生的积极态度时刻影响着家长,而家长对医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也能让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感到些许欣慰,而二者最终指向的获益者都是患儿。


喜欢制定条条框框的李老师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除了沟通制度,在 PICU 病房,“规矩”的化身是一块放置在通往患儿病房和医生办公室拐角处的“小黑板”。

这块黑板除了贴着各种通知,还有几处手写的“ X 月 X 日,XXX 早上迟到,罚半天班”的字样也格外醒目。据说,这,是科里的“管家” —— 李峥写的,下方还有“未经主治以上批准,不得随意涂改!违者重罚”一行字。

“只有李峥抓迟到,没有李峥抓晚走。” 科里的大夫半开玩笑道。

“这一点我们也真是佩服他。早上 8 点准时晨交班的时候,他只要用眼睛扫一圈就知道谁还没来。” 徐文淼医生点着头,“也没有特意安排谁去管理这个病房,他是自己主动承担起了这么一个病房管理者的角色,承担起这份责任。”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范化”,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而李峥对于病房的管理无异于此。他说:“因为钱(素云)主任是全国小儿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除了有科室里的工作,还有很多行政方面的事务,繁忙琐碎,所以许多病房的具体管理就由我们尽量分担着,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把病房有效地管理起来。” 作为 PICU 病房规矩的制定者,更是执行者,李峥对这里的管理始于“黑板”,却,不终于它......

PICU 病房中原本的 27 张床位早已难承重负,5 到 6 张的加床更是常态。

“我们是按患儿病案尾号的单双号来划分的,单号我管,双号属于刘珺大夫管,我当主治医师之后就开始这样实行了。” 当被问起初衷,李峥回答得斩钉截铁,“有些科室可能是按日期单双数划分,有些科室可能是按病床的位置边划分,而我这样的安排能够使患儿的收治更加有序,也能将主管大夫的责任划分清晰。”

而于患儿及家属,李峥制定的这个规则,更是有“负责到底”的好处。“从患儿第一次住进 PICU 病房,一直到 18 岁,如果这期间病情有反复,很容易找到最开始负责的那个大夫跟踪治疗。” 病情的知晓、治疗的方式,乃至对一个家庭的了解,这对于医、患、家属,三方都是有利的。另外,病人不管是在其它病房需要 PICU 会诊,还是在 PICU 治疗后转到普通病房或出院,只要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永远是同一组主治和主任医师负责,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主治医师能从长远的角度全面认真的管理好自己负责的患儿。

遵循硬性的规章制度让能整个科室在工作上更加井然有序,而大大夫的亲身施教更能让整个科室在学识上共同进步。李峥亦如此。

“李老师”是科室小大夫们对李峥的称呼。每天早上 8:30 到 9:30,医生办公室的一台电脑前面总会同时出现两个人,李峥和正在跟他学习的年轻大夫。边检查病例,边纠正错误,是李峥的教学习惯。“这里不能写病程几天,应该更详细地记录到从几号到几号” “这儿得用句号” “病情发展的轻重程度,要用术语写明白”......

这又是李峥制定的一条科室规矩,严格的病例检查背后实则是从细节上一点点提高年轻大夫的专业技能。“当然,每天检查新收病人的病例是我对自己的强制规定。” 李峥说。

“李峥很提携小大夫们的,比如各种检测仪的操作,他会让你去做,看着你去做,手把手教你去做。” 住院医师纪健告诉笔者,初入科室时,他很多仪器都不太会用,是李峥亲自手把手教他进行气管插管,教他使用除颤仪的。每隔一段时间,李峥还会专门给来学习呼吸机使用方法的进修大夫们进行培训。“大家如果还想听什么,李峥也会记下来,得空的时候就会讲。” 纪健补充道。

在这里,进修大夫们对李峥的评价都很高,“没架子,没隔阂,没距离”,“有什么事儿都可以问李峥大夫,他都会告诉你,甚至告诉你一些捷径”。


严于律己的技术控


李峥是一位强烈执行者,要么最好、要么最坏,而他追求的是前者。在笔者眼中的“牛角尖”,其背后表露出的是他严于律己、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情。

科室主任钱素云教授提起李峥时,总是用“很聪明”几个字来形容,“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一定会钻研到底。看他写的论文,无论是从思路还是文笔都十分清晰”。

李峥是个“技术控”。专业上,他能将自己所擅长的小儿呼吸机按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不同价格及使用方法上对比分析出各自的利弊点。

2011 年,李峥随医疗队前往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医院,在缺少儿童专用呼吸机和管路的情况下,利用成人科室设备指导医院完成了第一例新生儿机械通气,为后来该院建立儿科 ICU 打下基础。李峥还是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分会机械通气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儿科率先开展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

就连亲自为患儿做床旁超声也是李峥多年工作中的习惯,他说,“我从毕业开始就坚持对危重病人做各部位的超声评估,虽然水平还达不到超声专科大夫的专业,但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对患儿的病情有更深的了解,也更敢于在超声引导下做一些风险大、难度高的穿刺操作”。

最近,李峥对某国产 IT 品牌很是迷恋,曾经在半个月内就购置了旗下十件商品。“我喜欢数码产品,我上大学那会儿天天攒电脑,当年我们同学有三分之一的电脑是我给装的,或者他们有什么电脑问题都来找我修。” 说完,李峥还颇有兴致地给笔者从产地、价格、发展、特点几个方面,一口气儿地介绍起了他的智能腕表。

李峥微胖却也身材匀称,可他对自己的现状却不甚满意,医院的健身房便成为他每天都要去的地方。“最近我改变了减肥策略,下班先去运动一小时,现在去蹬车。” 下午五点半左右,李峥的微信上流出健身房的照片。“我的标准体重适合 130 斤,不过现在还差得有点儿远。” 话语间尽是腼腆。进修的赵大夫说起一次同事聚餐,无意中透露给笔者一个日常花絮。人都到齐但见李峥还未出现,小大夫便打电话询问,只听电话那头李峥气喘吁吁,“你们先吃,我跑完步就去”!

除了健身房,图书馆里也总能看见低头研究、不断翻阅文献的李峥。“我习惯平时晚上来医院图书馆学习,周六白天也经常在图书馆。” 主任医师曾健生还告诉笔者,他经常能在图书馆里跟李峥碰个脸熟。因为英语的基础不扎实,除了看看专业上的文献,总攻英语也是李峥每晚的必须,最基本的单词也由之前每天背三四十个,变成现在每天背 100 个并要牢记于心,“就玩命儿背呗,今年要去美国进修三个月,什么都不会可不行啊”!

工作上的忙碌,被无穷探索专业未知的动力所掩盖,李峥没有抱怨。落日余晖下的病房里,总能看到他双手叉腰,或看向患儿,或看向检测仪的背影。他说,“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了”是他多年来的处事原则。


医生档案

李峥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兵器谱认证

专业领域:儿童急救与危重症;

擅长:呼吸循环等器官功能支持技术;

主要研究领域:机械通气、重症超声等。

门诊

暂无

简介

2001 年 8 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入职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2001 ~ 2008 年轮转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约 2 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PICU(约 4 年);内科抢救室(1 年);急救中心住院总(1 年)。2004 年曾借调北京地坛医院产房担任新生儿医生 2 个月。2007 年取得主治医师职称;2009 ~ 2016 年担任 PICU 病房主治医师;2013 年前往新加坡竹脚妇儿医院 PICU 短期进修;2014 年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儿内科学导师钱素云教授。

专业特长:

1. 机械通气。熟练使用各类呼吸机;常年负责科内轮转、进修医师机械通气相关内容培训,在科室举办的危重症学习班中授课机械通气相关课程;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分会机械通气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儿科率先开展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

2. 重症超声。可独立操作各种超声设备;熟练掌握重症超声床旁快速评估;独立熟练运用超声引导完成胸腹腔、深静脉、心包等部位的穿刺和置管引流。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