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生:比热情更重要的是严谨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北京儿童医院 · 重症医学科   曾健生

2017 年,是曾健生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的第 20 个年头。

与大多数医生的风风火火不同,书生气十足的曾健生总是笑眯眯、慢悠悠的,即便是再紧急的情况,也很少能通过他的面部表情看到内心的波澜。“如果我们都慌了,周围的年轻医生肯定就会更紧张,面对病例的处置,稳和准才是更重要的。” 曾健生用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缓缓地说道。


“稳”和“准”的拿捏

作为PICU的主任医师,曾健生每周会出两个半天的门诊,一个蓝色的无纺布袋子和一个装满水的茶杯是他的“标配”。他说,袋子里装的是两本专业药典,以备不时之需。“儿科的病症很复杂,每个专业每年都会产生新的病症,如果碰到特殊的病例需要用冷门的药物,我都会随身携带药典,查清楚再跟家长沟通。”曾健生乐呵呵地说。尽管这两本药典少有派上用场的时候,但他仍然坚持带在身边。

无论何时,曾健生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尤其是面对孩子时,更甚:在给一位便秘的男孩查体时,他会拽拽孩子裤子上的松紧带提醒家长“孩子这么小,穿这么紧的裤子,多勒得慌”;也会跟一个坐在椅子上来回打转的淘气男孩儿开玩笑:“回家少看点儿动画片,多休息就好得快喔。”无论环境多嘈杂,家长的情绪多焦躁,曾健生总是能不慌不忙中加以化解。

面对那些拿回化验单的家属,曾健生总是会在最后叮嘱几句用药的注意事项,说话间,还会帮助患者把一张张化验单按顺序叠好,夹在病历本中。而这些,几乎让曾健生的门诊,每次都会延迟一个小时结束。

曾经一次对濒临死亡患者的抢救,令曾健生记忆深刻。那时他刚毕业不久,查房期间一位患有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患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监护仪上的心电图迅速变成一条直线。

“快!迅速做心肺复苏!”一声招呼之下,五六个大夫便迅速开始轮流进行按压,十分钟、二十分钟……看着患者的心电图偶尔出现波动,大汗淋漓的大夫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继续一下一下地持续着机械性的按压。

一个多小时之后,奇迹出现了,孩子竟然真的恢复了呼吸和心跳,而此时的抢救时间,早已远远超过了“心肺复苏半小时无效就可以宣告放弃”的一般标准。

“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瞳孔没有完全放大,我们都抱着一定要救活孩子的信念,没想到真的成功了,最后孩子也回归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说起这个病例,曾健生眼里闪着光,“呼吸衰竭是PICU最常见的病症,我也把这个例子时常讲给学生听,多长时间停止复苏,不能太过于教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断,或许,我们再坚持一下,就能挽回一条生命”。


内心的柔软

沟通,是曾健生十分看重的细节。在他眼中,让家属直接、准确地了解患儿的情况,比绕来绕去地“兜圈子”更有效。

每天上午9-10点,是儿童医院PICU病房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当楼道与病房相连的对讲响起,守候在这里的家长都会心头一紧——被大夫请进去,就意味着孩子的病情可能出现了变化。彼时的状态,似乎是对“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最好的诠释。

对于自己的日常工作,曾健生总是说“我们就是平平淡淡,没什么特别的”。但身处生与死的第一线,他的心情也难免跟着患儿的病情变化起伏,“尤其是看到那些因为病情严重,而被家长‘放弃治疗’的孩子,我们心里也充满了无力感”。

曾经有一个5岁的男孩,出生时就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同时伴有脏器畸形,几年内已经经历了多次大型手术。由于病情过于严重,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令孩子获得良好的预后,不得不建议家长放弃治疗。在得到听到这个消息,孩子的妈妈像疯了一样,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而负责传达这个“坏消息”的曾健生,能做的只是用言语尽可能地一再宽慰,然后默默地站在旁边,看着她们失控地发泄。

“我特别理解这些家长,毕竟这是从情感上很难做出的选择。而作为医生,我们也并不是真的像看上去那么铁石心肠。每看到一个孩子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的内心同样无法平复。”说起这些患病的孩子,曾健生一改平日里轻快的语调,压低了声音,视线悠悠地飘向窗外。

尽管在PICU工作了近20年,与危重患儿和家长打交道早已成为日常的一部分,但在面对这样“坏消息”的家庭时,仍会触动曾健生心底的那份柔软。

一位患有红斑狼疮的 14岁的小姑娘已经与病魔斗争了七八年,最近因病情迅速恶化再度入院,并出现严重的肺出血。这天在查房时,曾健生专门走到她的床前,经过几天的抢救,这个身上插满了监护仪器和管子小姑娘逐渐恢复了意识,“孩子别怕,我来看看你,你现在有没有不舒服?”

看到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艰难地微微摇了摇头,曾健生轻轻地帮她掖了掖被角,“真棒,你特别勇敢。”然后,转身退后两步,向一旁的主管大夫轻声询问着刚刚做完的检查结果。

事实上,这个小姑娘的病情十分危重,目前也只能依靠各种机器维持着生命体征。每到此时,曾健生就需要再次面对着悲痛欲绝的家长。

相隔的那扇门推开时,悲伤的母亲已经无力行走,被两位亲属架着勉强站立。曾健生见状,连忙建议她坐在靠墙的矮凳上,“您需不需要多休息一会儿咱们再谈”?虚弱的母亲靠在亲人怀里:“不用了,大夫,您说吧!”曾健生低声开了腔:“孩子目前状况不太好,连日来肺出血持续加重,很多脏器都受到了影响,后续的治疗确实不太乐观……家长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可能需要……”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回家呢?”不等曾健生说完,孩子的母亲打断说道。

“其实,目前孩子的情况只有三种选择,继续在PICU治疗;转入普通病房,这也相当于放弃治疗;第三就是拔掉监护仪器回家。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况,如果回家的话,孩子有可能撑不到家就……”

看到瘫坐在墙边的家长,曾健生反复却又坚定地跟家属强调了几次孩子目前的情况,轻声安慰了几句,默默转身回到病房。

“作为医生,我们一定要做好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在处置病症时,我们需要冷静地单刀直入,但看到那些痛不欲生的家长,让他们在‘缓和’的语言中,尽可能地感受到些许温度,也是医生能做到的一份有限的安慰吧。”


随遇而安中的严谨

在科室内,曾健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尤其在交流时,慢悠悠的性子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个亲切的邻家大叔。但身处PICU这个风风火火的抢救一线,曾健生也在他的“和蔼”中,秉承着那份坚持多年的认真和严谨。

高考时,曾健生被江西医学院录取,入学后,他更是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儿科”作为专业方向,并在毕业后如愿留在了江西省儿童医院。

最初的几年,曾健生和其他年轻大夫一样,在各个科室的轮转中度过。其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重症医学科让他备受触动。“能把危重的孩子治疗痊愈,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比拟”。就这样,曾健生觉得自己的未来一下子明朗了起来。

至今,曾健生仍记得,当得知他准备转投重症医学时,身边的人纷纷相劝:“疯了吗?这个专业太累了,真的考虑好了?”然而,这些话并未挡住他的脚步。1994年,曾健生只身来到北京,报考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我国儿科急救医学奠基人樊寻梅教授。

 “曾经有前辈说过,PICU的大夫基本会用到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而且始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喜欢。”对于重症医学科,曾健生的热爱溢于言表。

1997年6月,曾健生正式开启了自己在PICU的日子。20年间,他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一路走来,他说,只有选择了这个专业,才知道有多辛苦。

如今,年过5旬的曾健生依然忙碌在临床一线。平日里,除了进行例行的查房、门诊之外,他每个月还要平均出四五个小夜门诊。从下午16时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更是家常便饭,而第二天还要正常作息进行工作。对此,曾健生笑言,自己特别宅,最好的休息就是能“睡个懒觉”。

PICU里的仪器颇多,这也让从小动手能力强的曾健生有了施展空间。“各种机器‘噔噔噔’的声响,也算是工作协奏曲了。”曾健生说话时,喜欢使用象声词,模拟出各种机器的音效,令整个聊天的过程都明快起来。

在同事王晓辉眼中,曾健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对于“做学问”,他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科室工作比较忙,有些年轻人难免会有一些不严谨,这些在曾主任这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他自己写出的文章,完全可以打上‘免检’的标签。”

对此,曾健生轻描淡写:“严谨是大夫必备的素质,尤其是重症医学的医生,不去做、不去看、不去发现,都是不负责任的”。

曾建生说,他的好脾气,从某种程度来说,得益于自己多年来跟孩子打交道,长期处于单纯、简单的环境中,让人也变得温和起来。“生活的确会有很多不如意,但一味钻牛角尖除了徒增烦恼,毫无益处。所以事事都要往好处想嘛。”说到兴起,曾健生又哈哈大笑了起来。

除了临床工作之外,令更多的年轻医生尽快成长,也是曾健生目前肩上的重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病房中来回穿梭,或处理患儿的病情,或解答学生们的疑惑,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不变的是他一贯的温和笑容。有时阳光斜射进来,瘦高的身影被拉得很长……


医生档案

曾健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副教授。

兵器谱认证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急危重症的诊治,包括呼吸支持的方式和方法、感染性休克的诊治和持续血液净化疗法等。对小儿重症的早期识别与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

每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每周二下午(专家门诊)

简介

1985 年 9 月考入江西医学院学习;

1990 年 6 月毕业后分配至江西省儿童医院工作;

1994 年 9 月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97 年 6 月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儿童医院工作至今;

2002 年 9 月至 2003 年 3 月在意大利 PADOVA 医院进修学习;

2007 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2010 年 11 月晋升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急危重症的诊治,包括呼吸支持的方式和方法、感染性休克的诊治和持续血液净化疗法等。对小儿重症的早期识别与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负责人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感染性休克时胃粘膜 PCO2 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小儿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复苏效果评估及规范化培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20 余篇 ,其中 SCI 论文 1 篇,获优秀论文奖 3 篇。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