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 张忠涛
完美,或许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对现实感到不满,继而一门心思地思考着如何去改变。
张忠涛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身上有着诸多头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秘书长,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他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的单孔腔镜手术微型机器人研发课题,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
旁人谈起他,总会略带艳羡地说,“他天生就是个外科医生!”而在张忠涛看来,自己就是个爱较真的大夫,有点纠结,有点完美主义,甚至有点儿强迫症,“我就想把事情做好,做到特别好”。
“工匠精神”是张忠涛对完美主义的一种诠释。他说,“外科医生一定要讲究工匠精神,要把手术做到极致的细致、精准”。
一台腹腔镜下带蒂大网膜乳腺成形术中,张忠涛正在进行腹腔镜下大网膜游离,腹壁隧道建立,大网膜充填。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显示屏,左右手同时运用,干净利落地操作着,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看出手术过程极其精准,毫不拖泥带水,而同台手术的王大夫则表示:“这台手术还不具代表性,你没看涛院的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做得那才叫真正的干净呢!”
对于手术,张忠涛的“强迫症”尽人皆知,普外分中心主任医师孟化笑称:“虽说没点儿强迫症当不好外科大夫吧,但涛院应该是我们科里最典型的那位。”
张忠涛的父母均是搞军工的工匠出身,从小他受到的教育就是 —— 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肿瘤如果切得干净、彻底,病人复发的几率就小;手术如果做得细致,出血少、损伤小,病人恢复得就快。” 张忠涛深知,手术绝不仅仅是解决病痛的过程,同时也是造成创伤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将手术后的疼痛当作治病的代价,从而习以为常,张忠涛却总是想着如何将这种代价降到最低。每天入睡前,他时有患得患失之感,一闭上眼,白天做的手术就会跟走马灯似的在眼前回放:这里做得够不够好?能不能做得更好?
这种感觉在做完大型的、复杂的手术后尤甚。
“我是一个和自己较劲的人,说好听点儿,叫追求卓越,说不好听了,就是矫情、纠结。” 说到这,张忠涛笑了起来,眼角牵起几条鱼尾纹,“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创新的源泉吧!” 不满足于现状,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继而发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这是他对于“工匠精神”更深层的理解。
张忠涛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 微创外科时代。他参加工作那年,恰逢法国人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他 39 岁接任普外分中心主任时,恰逢微创外科在中国蓬勃发展之时。作为学科带头人,张忠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
2008 年,他率先完成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他带领普外分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第一例胆囊联合阑尾切除、第一例肝囊肿开窗、脾囊肿开窗、第一例肝脏胆管囊腺瘤切除和回盲部切除等。目前,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开展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无论是完成的病例数,还是涉及的手术种类,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 张忠涛颇有感慨地说:“追求极致过程中,你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心,常常会突发奇想,如果能这么做会怎样,那么做会怎样。”
在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初期就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一次手术中,张忠涛发现,他们使用的 3 通道防漏气装置很容易漏气,给手术增添了不少麻烦。经过反复实践,他和同事逐渐摸索出了一个小窍门 —— 利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防止漏气。其实说来简单,在脐孔上缘 3cm 弧形小切口处,切开皮肤,分离皮下脂肪至腹直肌前鞘,直接自切口依次穿入 1 个 10mm 及 2 个 5mm 的穿刺套管。手术完成后,再连接两个戳孔,取出标本,最后常规缝合戳孔和切口。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使用至今都未出现脐疝等并发症。并且由于使用的是可重复利用的常规腹腔镜器械,并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所以说,外科医生应该是最富于创新精神的人。” 张忠涛笑道。
在其位而尽其责
39 岁到 49 岁这十年,可以说是张忠涛最拼的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爱好都没有了,一心摊在工作上”。
如果你认识年轻时候的张忠涛,或许会发现,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羽毛球水平也相当高。而在那这十年里,他把爱好统统抛诸脑后,几乎成了“空中飞人”,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主持各种学术会议,与各地学者交流沟通,回院便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研究,迅速掌握相关技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
除了前面提到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张忠涛还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复合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经肛门内镜联合腹壁无切口结肠癌根治术”等, 并在开展例数及治疗效果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单孔腹腔镜技术,张忠涛利用中国内镜外科培训联盟平台,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长春举办了 4 期培训班,辐射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级及直辖市。截至 2011 在西藏完成了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以后,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均成功开展了该项技术。
2011 年,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南刚刚提出“减重手术应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选择”之际,张忠涛极有魄力地在院内推广了该手术。而在这时,有相当一部分医生对手术治疗糖尿病仍保有怀疑态度的,其中甚至包括现在友谊医院做减重手术的“主力军” —— 孟化大夫。
“我一直是做胃肠肿瘤的,当时可以说是被涛院按住开始做这件事的。”孟化笑道,“减重手术到底有没有前景,那时候我其实是很担心的。” 而五年过去,专业的团队与规范的手术流程使友谊医院在“糖尿病减重手术”领域做到了北京第一位,孟化也成为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之一。
“我接班的时候,算了个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至少得在这个位置上干 20 年,这 20 年我不能耽误了别人吧?不能影响整个科室发展吧?毕竟这么多人跟着我呢,必须得做点事儿出来啊!” 回想担任普外分中心主任之初的责任,张忠涛郑重其事。责任感、使命感对他来说,从来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与动力。
一晃 13 年,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日益强大。老主任王宇谈及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总是禁不住一脸自豪:“他是我的第一个研究生,聪明、好学又努力,出门在外总有同行跟我说,‘你培养了一个好学生啊!’ ”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于张忠涛而言,几十年过去,这个认知从未动摇,“通过我的技术为病人解决痛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儿,那种感觉你们可能无法理解。”
上小学时陪母亲看病的一次经历令他至今难忘。那时他母亲身体不适,一度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小小年纪的张忠涛陪着母亲一起做检查、等结果,最后忐忑地拿结果去给老大夫看。“你能想象吗?那种矛盾又无助的眼神,特别想得到好消息,又怕得到坏消息,矛盾又无助的那种眼神。”他一边回忆一边沉浸其中。
当时,老大夫沉吟不语,对着检查结果思考了一会儿,说:“放心吧,肯定不是癌。”瞬间,放下重负的母亲哭了出来,恨不得给老大夫跪下。那时起,张忠涛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简直太伟大、太神圣了。
张忠涛的门诊室里,真正需要他治愈的病人只是少数,而需要他几句话求个安心的病人其实是多数。“有些病人就是心理疾病,所谓疑病症,你就得多跟他聊天。”“我跟您说啊老爷子,中国人乙肝发病率是很高,很多人都接触过,但接触过不等于就是乙肝了,您乙肝阴性,结合这些其他检查您没有得肝癌。” 一位 72 岁的老大爷刚刚体检完,从前的胆囊息肉依然存在,不是大问题,他这次担心自己因为接触过乙肝患者而患上肝癌。
“以您这个年纪,这体格,相当棒了!别瞎琢磨啊老爷子。” 张忠涛几句简单的解释,几句安慰后老大爷放下了忧虑:“我这两天一直担心呢,听你这么一说就放心多了。”
“医学发展到今天,真正能通过医生解决的病痛非常有限,但是通过修炼到一定程度以后,病人对你特别信任,你的一句话对他们也特别重要。” 在张忠涛看来,医院就是个社会,而医生是一个需要接触整个社会的职业,医术、人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大多数时候,张忠涛是享受医生这份职业的,但偶尔,他也会感到很痛苦。“一方面你想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特别好,另一方面能为病人解决病痛的却只有一小部分。当帮不了别人时,会对自己特别失望。”
他还半开玩笑:“其实我特别容易纠结。纠结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我一看见这词就感觉戳心上了,形容得特别到位。”
张忠涛一米八的大个儿,四六分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衬衫西裤休闲皮鞋搭配一袭白大褂,帅大叔范儿十足。
翻看他朋友圈,你会发现他保持身材的小奥秘 —— 健步走。一周两三次,每次运动步数都在 10000 以上,连出差都要带上一身运动行头。张忠涛煞有介事地说:“有氧运动这事儿我认真钻研过,它是有公式的,根据年龄、身高,要达到体重等等,心率要到多少,维持多长时间,我一般都在标准之上。” 看,又有点“完美主义”小发作。
如果你认为他运动单纯是为了减肥,那就 Too Young Too Simple 了。他笑称,自己运动除了是为了保持更好的体力和精力,更是为了满足能够“大吃大喝”的欲望,“因为比较馋,运动以后再吃才没有负罪感”。从某些方面来说,外科大夫实际上是个体力活,手术台旁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都是常事。“这么辛苦,要再不敢吃,那生活真是一点质量都没有了!”
张忠涛自嘲:“你看,其实我就是一俗人。” 不过这位“俗人”心里至今还燃着一把不俗的小火苗,他说:“我离退休还有不到 10 年,希望能用这段时间做出一些大气点儿的事儿。”
在他看来,我国地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层级医院和医生众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医疗技术的推广、普及、规范尤为重要。
“我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很多医院专家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多中心的研究,这样的东西才有分量,才有说服力。同时也能把一些技术或者规范固定下来,普及下去,推广下去。” 张忠涛说。
日本的胃癌手术水平一直是世界的标杆。在我国,大医院胃癌手术做的不比日本差,但日本强在几乎任何一个医院任何一个医生都是一个做法,一个标准,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最后用时都是一样的,没有盲点。“当然他们国家小,统一起来比我们容易很多。我们国家太大了。” 张忠涛透露,最近刚刚开始做一些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规范以及微创外科技术规范普及提高工作。
正如他朋友圈所言,“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张忠涛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
张忠涛的身份很多,别人对他的称呼也很多,张大夫,张主任,张院长……诚然,更多的身份给了张忠涛更多的机会去做想做的事情。但他坦言,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张大夫”这个称呼,“说到头,我还是个医生,叫我张大夫挺好的”。 张忠涛一边开心地吃着八喜冰淇淋,一边说。
张忠涛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副院长、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主任。
兵器谱认证
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出诊时间
每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简介
张忠涛,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8 ~ 1999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关西医大附属病院研修。长期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医疗、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从事相关基础、临床研究多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注重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引进和推广消化系肿瘤外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了我国消化系肿瘤外科手术技术的规范化开展。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学组副组长,对我国微创外科技术和消化系肿瘤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先后完成、参与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 16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200 余篇论著,其中 SCI 收录 60 余篇。主(参)编译的学术著作 20 余册。获部、市级科研成果奖 12 项。在 13 个专业学会的任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等职务,30 个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