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医界“宋大成”和他的日常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  李建设        

与那些动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医生相比,他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可为人称道。朴实、厚道、有担当,他被誉为医院的“全民女婿”,更被评价为“宋大成”式的好人。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副主任、医保外科主任李建设。“有他在,科室从上到下都特踏实!”


凡事先行一步

想了解李建设很容易,在普外分中心里随口询问,无论是医护人员或是患者,都对这位主任挑起大拇指,“好人好事”信手拈来。

然而,想采访他却很难,谈及自己在别人口中的那些“津津乐道”,他不愿多说,反复几次都用微笑回应:“我很普通,做的事情都太平常了,不值一提。” —— 这甚至让人不禁怀疑,是否他在刻意回避与媒体打交道。

直至几天后的跟访,一切“偏见”都得以改变。

6:40,已查完房的李建设正在填写病人的出院单,此时的办公室空无一人。早上最早到科里,晚上最晚走,同事说他“总是比别人早一步”。

清晨 6:40,外科大楼内依旧十分安静,冷清的楼道中,李建设的办公室已透出一丝光亮,他已经换好白大褂准备开始查房。多年来,李建设始终是科室内到得最早的人,家住北四环,每天一早 6 点准时出门,雷打不动。“其实早到也挺好,不堵车嘛”,对于自己的习惯,他轻描淡写。

“李主任,您看我之前的数据都很正常,今天怎么突然偏高了?” 查房时,一个准备当天下午出院的患者忐忑不安。“没关系,一会儿我再帮您看看。” 走出病房,李建设加快脚步返回护士站,经过反复查询,确认是电脑显示出现了错误。随后,同行的大夫准备返回病房通知患者,却被李建设一把拦下:“还是我去吧,别让她太担心了。” 类似的亲力亲为,每天都在发生。

熟悉李建设的人都知道,31 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即便是节假日也会到病房巡查。“其实很多外科大夫都这样,毕竟每个做完手术的病人情况都不同,要是等出了问题再叫我来,可能就来不及了。”

6:58,李建设走出外科楼大门。他可能不太适应镜头,不好意思地说:“你千万别让我摆拍。” 路上偶尔抓到一张,笑得很可爱。

7:01,李建设到达医疗保健中心,查看护士站记录。

7:36,李建设出现在看片会上,此前他已经来过一次,屋里没人,这次他到的时候,屋里仅有两人。

由于李建设还兼任医保外科主任,医疗保健中心和外科楼之间数百米的距离,他每天要至少走 3 个来回,每次都步履匆匆。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从 10 楼的办公室步行下楼,当做百忙之中难得的锻炼,6000~7000 步也正好是病房与手术间来回穿梭的距离。

查房结束后,李建设还要一一熟知前一天出院的病人和当天手术病人的情况并签字。等这些工作都做完,时钟才刚刚指向 7:40,楼道内也渐渐热闹起来 —— 大批上班的医护人员鱼贯而入。

李建设的“早”在做手术时也不例外。某日上午 8 时,一台腹膜后病损切除手术准时开始。身为主刀医生的李建设仍旧早早站在手术台前,协助其他医护人员摆体位和术前麻醉。

“无论做什么事,李主任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很多应该是住院医师做的事情,比如消毒,插尿管等不起眼的工作,他现在仍在坚持做。” 类似的事情,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很多回。而这些,李建设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我查完房就没什么事了,提前过来看看”。

早来晚走,已成为李建设的日常作息规律,每天平均工作 12 小时。如果按每日 8 小时工作制来计算,31 年工龄的他已经累计工作了将近 50 年。


从治病到治人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医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要医好疾病,还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要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病人;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做他们的精神支柱!” 这是电视剧《心术》中的一段台词,也正是李建设的工作缩影,多年来,他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医患纠纷,更多的是把患者变成了朋友。

每周一上午,是李建设例行的门诊日,诊室门口早早就聚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8 时未到,拎着两瓶矿泉水的他快速步入诊室。

“李主任,您说我都能吃些什么呀?” “您就记住,除了喝粥吃咸菜,其他的最好还是暂时别惦记了,以防到时候馋得忍不住,您得多难受呀!” 面对几位胆管结石的病人,李建设用轻松的医嘱反复提醒他们注意饮食。

“您给我开点优思弗吧。” “这种药我建议您别吃,对肝脏有损害,您现在的情况不吃药更好。” 能不用的药就不用,能用低价药解决的绝不开高价药,能往前安排的手术不往后拖,奉劝患者不要过度检查……这是李建设在门诊中一直秉承的理念。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病症不甚了解,许多问题总是被不断问起,李建设每次都一一解答。他说,医生在门诊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晰表达,医患之间最好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的门诊数量始终是少而精,每次最多挂 12 个号。尽管如此,有时看到拿着病例寻求帮助的患者,李建设也会友情出诊。“其实咱们这儿多一半的病人都没必要非得看专家门诊,费钱又费时,有些人就是为了咨询个简单的问题,听大夫那句话而已。 ”

在连续接诊几个患者之后,终于得以片刻休息,他轻轻地捋了捋头发,刚拿起一瓶矿泉水拧开,又有患者推门而入。“李主任您帮我看看这个指标怎么这么高?” 话没说完,一摞化验单已递到了桌前,李建设只得又匆匆把瓶盖拧了回去……

李建设与同事奔波在各个病房之间。

科室中,李建设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可这天的出诊,还是有位患者令一贯和气的他忍不住“发了火” —— “你这简直就是医盲啊!” 这位 30 多岁的女患者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仅从外表来看,黄疸就已经十分严重。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

“其实很小就发现了,因为这是我家的遗传病,您看,我姐姐也是这样,就是没有我的严重。” 这位女患者转头与站在旁边的女子相视一笑,对于这种病症的严重后果,仿佛姐妹俩并不以为意。

问诊过后,李建设判断这就是典型的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正常的红细胞呈扁平状,当血液流经脾脏时,红细胞才能通过变形的方式穿越比它直径小得多的脾微循环结构,而球形红细胞穿越脾脏毛细血管时就很困难,容易被脾脏破坏。而贫血、黄疸就是这种病症最明显的症状,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最后就会发展成肝硬变。由于此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脾脏对球形红细胞破坏所致,因此切除脾脏是治疗的根本方法,而且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之前有没有人劝您把脾摘除?”

“有,但是我害怕。”

“拖到现在,脾脏必须切除了,还害怕不?” 看到李建设严肃的表情,女患者默默地摇了摇头,也将之前轻松的表情慢慢收起。

其实,这个病人只是众多“医盲”群体的缩影之一。李建设生气的原因很简单,很多病人由于无知,往往把简单的小病拖成了大麻烦。“有病治病,千万别回避!” —— 这也是李建设在短短一上午的门诊中,说得最多的话之一。

有些人觉得外科大夫很简单,哪里有疾病,切除就好了。但是李建设除了能够医治疾病以外,还希望留给病人良好的生理功能。有时候,一台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会给病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也有一些手术甚至是致残性的。而李建设则一直强调,应该尽量避免做这类手术。

“他是在看病人,而不仅仅是在看病。这是作为一个临床专家最难能可贵的。”普外分中心副主任医师郭伟跟李建设共事十余年,在他眼中,李建设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还能从心理角度关怀患者。“ 他经常说,我们不能仅仅是治病,还要治一个人,更要挽救一个家庭。”


“镇宅之宝”和全能选

楼道里,李建设正在和病人交谈。

1983 年,李建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因表现出色被分到北京市卫生局,成为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梯队成员。但在一年半之后,“前途一片大好”的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 放弃继续留在卫生局,主动要求回到一线。面对别人“你想去哪里”的询问,他的回答是:“只要能回到医院、回到临床,哪里都行!” 就这样,李建设在 1985 年如愿地来到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31 年来,始终初心未改。

精确、专注、精益求精……这些词汇都是对时下大热的“工匠精神”最完美的注脚。何为工匠精神?财经学者吴晓波曾用颇为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诠释: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而李建设也用他的精雕细琢,令一个“工匠型的临床医生”鲜活地立于人们眼前。

如今,腹腔镜手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但在此之前,李建设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却是名声在外。尽管在他口中,这只是个“已经被淘汰的技术”,不值一提。

所谓小切口手术,是开腹手术向腹腔镜手术过渡中的产物,小切口仅有 3~5 公分,而标准切口为 10 公分,这在 20多 年前可是相当“时髦”的技术,也代表了当时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 不仅能解决疾患,也能减少病人的创伤。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李建设走在了外科技术的最前沿。

到 2000 年左右,腹腔镜手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开腹手术则成了很多年轻医生的短板。而此时李建设就会在手术台下“坐镇”,一旦手术过程中需要帮助,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

除了专注自身的肝胆外科之外,李建设无论是在 B 超诊断还是介入术方面,都是一把好手。“从临床角度来说,李主任已经超越了普通外科大夫的见识。” 同为普外分中心医生的郭伟如是说。

一些晚期疾病的患者往往会伴有抑郁、焦虑的症状,每遇到这种情况,李建设都会提醒同事及早进行干预,这样会对病人的康复起到很大帮助。李建设的夫人是国内精神疾病领域的专家,所以在临床中,他也会更加关注病人这方面的隐疾。比如抗抑郁的药物,很多外科医生都不太注重给病人使用,而李建设却经常提醒大家观察询问,及时用药干预,尤其是有抑郁症征兆的老年患者,更是他关注的对象。

轮廓

在科室内,李建设被戏称为“不用病理的病理医生”,患者的片子他往往一过眼,得出的结论就能跟术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经常能够令他一招制敌。遇到发烧的患者,他只需简单地询问几句就能进行准确判断,“您这个没大问题,应该是伤口感染了 ”。果然如此,待患者放掉积液之后,体温就立刻就开始降低。

作为资深的临床医生,李建设始终把培养年轻大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带着年轻大夫查房时、手术间隙,他会把自己从医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 —— 比如手术的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引流管的观察及拔除、术后腹痛的判断及处理……“我的本领是我师傅传授给我的,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珍惜和把握;我从来不认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这句话,李建设在学生面前说了很多回。

科室里的年轻医生成长得非常快,社会活动也在逐渐增加,如果遇到时间冲突的情况,李建设则会再次站出来,接替周末外出交流的医生做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工作 —— 查房、指导住院医师、调整治疗方案……这些,他都甘愿包揽在身。

在科室内,“ Hold 不住了找李主任”,已经成为很多年轻大夫的口头禅。普外分中心副主任医师杨盈赤更是以“镇宅之宝”评价李建设,“有他在,科室从上到下都特踏实”。

从医多年来,李建设先后获得了“北京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优秀医疗工作者”、“首都健康卫士”、“勤廉之星”等荣誉称号。对于这些,李建设总是淡然地说:“这没什么,我就是个临床医生,你们应该更关注那些年轻的医生,他们才是未来。”


医生档案

李建设 ——

北京友谊医院

党委委员,医院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副主任兼医保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西城区人大代表。

兵器谱认证

肝、胆、胰腺,门脉高压症,胃肠外科。

出诊时间

每周一上午

简介

1983 年,李建设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因在校出色的表现被分到北京市卫生局工作。198 5年 7 月至今于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从事临床工作。1999 年、2007 年先后获得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3 年被评为北京市医管局“勤廉之星”荣誉称号。

近年来,李建设参与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调节促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平衡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系列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