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有温度的肿瘤医生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健(系列报道3)


下午1点半是北大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李健开诊的时间,但当我准时赶到时,他的第一位病人已经结束问诊了。

跟着患者走到门边,李健不放心地叮嘱着:“还有很多不确定的情况呢,检查完再说,别着急,慢慢来啊……”一边说,他一边用手轻轻拍了拍患者的肩膀。

周国平在《医学的人文品格》中说,“现在,医生不再需要把自己的手放到病人的身体上,也不再有兴趣和工夫与病人谈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的机器,它们横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把两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李健,每每在看完一个病人后,李健都会用这轻轻一拍,暖了肿瘤患者那冰冷的心。


语速快,问诊慢——肿瘤化疗前的“话疗”

如果把李健的个人网站看作是淘宝小店,那李健一定会是个“钻石级掌柜”,因为在网站的患者评价一栏中,他是百分之百无差评的医生,而好评不仅来自于他高超的医术,更源于他对患者的好脾气与耐心。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几年前,当李健去美国进修跟着导师出门诊时候,他发现,导师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定是这句。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他说。“希望从我这里走出去的病人,不再有太多疑惑,不再那么焦虑。”

李健的语速极快,但他的门诊却看得很慢,遇到初次就诊或是心理负担比较重的病人,一位病人的门诊时间可能会占到将近20分钟。

语速快,作为一名北京人,他说,一是因为他的大学是在上海读的,南方人语速就比北方人快,不知不觉中就受了影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日益增加的门诊量,看也看不完的病人,使得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能帮到更多的人。

而看得慢,首先在于他那份难得的耐心。

有位女患者替家人来咨询,拿出密密麻麻写满了问题的纸条,逐条向李健大夫提问。得到满意回答后,离去了。过一会儿,又进来问。来来回回,往返三次。每次都能得到耐心、细致、专业的解答。这位女患者离开后,李健大夫的助手忍不住“抱怨”:“唉!李主任就是脾气太好了,您这么看,外面那么多病人啥时候能看完呀!”

他跟我解释说,当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时,往往特别焦虑甚至会怀疑、不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可以让焦虑心理得到些释放。如果有人能给以正确的指引,恰当的治疗,那么患者就能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尤其我面对的是肿瘤病人,至关重要的是引导患者选择正确、规范的治疗手段与方法,综合考虑对其康复和愈后的影响,妥善安排好各种治疗的先后顺序。所以,如果病人问题比较多,或是心理不稳时,我愿意多说几句话,希望大老远别让人家白来一趟。”

将近5个小时的门诊时间,我粗略算了下,他连续不断的讲解、释疑加起来就得有将近4个小时,相当于一名中学老师不歇气地满满讲了半天课!期间,还要有思考,有逻辑分析,再以患者能理解、接受的内容传达给患者。工作强度之高,不是所有医生都可以做到的。

门诊结束已经6点多了,李健和我摆了摆手就匆匆忙忙赶回病房;约好的专访,也不得不延迟,一问才知道,“和病人、家属谈话啊。”

肿瘤难治,而且病情发展快,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数是140万。因为高死亡率和复发率,使人们谈癌色变,一旦患上肿瘤,患者和家人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心理的抚慰成为像他这样的肿瘤医生诊疗的一个的环节,他不希望绝望中的患者,看到的还是一张冷冰冰的脸。

他一直向往国外的诊疗模式,他希望能和患者有一个倾心的交流,能“谈透”,但这在现实的门诊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对于入院后的病人,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召集患者、家属,讲病情,谈后续治疗。“一开始他们都是处于惊慌失措的阶段,需要我们帮他们把线理清楚:危险度高不高,分期到那个阶段了,大约还有多久生存期,让家属心里有数。”化疗病房床位紧张,患者周转非常快,很多都是24小时小时内出入院,身为科室副主任的他,每天都要跟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这样的个体化的“话疗”,最多一天五六批。但他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因为他坚信,尊重患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可以为他们的预后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杰出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早就说过:病人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长谈。


出主意,冒奇险——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一位看起来非常年轻,最多只有20出头的男孩坐在轮椅上,被哥哥轻轻推到了李健大夫面前。男孩非常消瘦,虚弱,很多话只能哥哥代讲了。

这是一位胃肠间质瘤患者,从广西来,虽然化疗刚开始不久,但已然出现了腹水。因为经常要抽腹水,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否抗的住化疗药物,让李健非常担心。

但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身体都不适合再这么往返几千公里的奔波了。

他灵机一动:“你们去南宁找一个姓陈的大夫,叫陈**,他曾经在我们这里进修,很不错的,就说我让你们去找的。不能再在家里吃药等着了,他身体缺很多东西,蛋白质、电解质、微量元素都严重缺乏,这样下去,抗肿瘤治疗都不一定能进行下去了”!助手现场掏出来手机,上网查阅,很快找到了这位医生,他目前已是广西南宁的一家三甲医院担任消化内科肿瘤副主任了。

他拿着写着陈医生名字的字条交给了病人家属,语气很坚决:你们不要来回跑了,就去找陈医生,他会和我联系的。别着急,我们一起帮你想办法,有什么情况,我们也会及时沟通的。最后他没忘了拍拍患者哥哥,叮嘱一句:“别着急啊!”

像这样的外地患者每天都有很多,每每他都会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最专业的指导,最便利的就诊条件。害怕患者被不良机构“忽悠”,他力所能及地为患者提供他能提供的最靠谱的医生和医院,并不惜亲自和那边的医生联系,及时沟通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每一个患者都是他最最关注的个体,为了给他们最有效的治疗,最好的预后,他甚至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决策。

他曾经收治过一位患胃肠间质瘤的年轻姑娘,20出头。她从一进来,情况其实就不太乐观:瘤子最初长在十二指肠最难手术的位置,住院时,肝脏已经呈现多发转移,左右肝全都有。常规治疗就是吃药,能扛几年是几年,但不会超过5年,患者可能就不在了。考虑到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还不错,他想“闯一下”。在获得患者及家属充分的信任下,他和医院肝胆胰外科的郝纯毅教授商量:“这孩子还这么年轻,延长四五年对她一生来讲,意义不是太大,能不能做点特殊治疗呢?”

郝纯毅教授也是一位勇于冒险、敢打硬仗的经验丰富的腹膜后肿瘤专家,仔细研究过病历资料后,选择了一个合适时机,为这个姑娘实施了胃肠外科里最大的一个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肝切除术,切除胰头,胆,一部分胃,右半肝脏。手术当天,李健跟郝主任一起上了手术台。后来又射频消融做了左边两个,到现在为止,姑娘无病生存已经2年,不久前给他送来了结婚的喜糖,姑娘还有更大的梦想:“李主任,我什么时候能怀孕生宝宝呀?”

这个姑娘之所以能有今天,既在他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外,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敢做这样的尝试,也没人证明这么大手术患者一定可以获益。在意料之中,乃是基于他对于患者病情的研究,以往不成功病例带给他的教训,乃至对于郝主任、对于整个团队的信任。如何给这位姑娘创造一个做妈妈的机会,则是他目前着力想解决的问题。


(图注:作为目前唯一一位中国讲者,在国际胃肠间质瘤最高峰论坛做报告)


伤离别,苦钻研——努力照亮患者的未来

人和肿瘤之间,有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辛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肿瘤医生比其他科医生会面临更多的生死问题。做了十多年肿瘤内科的医生,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比如,今年,他已经带着不少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走到了第十个年头。然而,那些很多全力以赴后仍眼睁睁看着患者一天天衰弱下去直到最后人去床空的场景仍让他至今难忘。

虽然如今到他这里就诊的,都是中晚期肿瘤患者,但由于床位紧张,很多最后的患者并不多,所以大家想象中的死亡并没有那么常见,反而是他刚开始做肿瘤医生时,那时候的病人没有那么多,床位没有那么紧张,病人会反反复复住院出院,一来就住很长时间,而那时候的医生,基本都泡在病房里,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

有个小伙子给他留下来很深刻的印象。小伙子人很好,开朗,聪明,热心,帅气。科里小护士有个小事都喊他帮忙,来个外宾什么的,还让他去帮忙翻译,科里人都喜欢他。然而两年后,他还是走了。“小伙子临走的那天晚上,我感觉他过不去了,想了半天,还是走了,我不忍心在那呆着。”第二天一来,床空了,小伙子果然走了。“那时候就有一种拼尽全力去做而做不到,无助无奈的感觉”。

他还在做院总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做完胃癌手术后,来化疗。肿瘤很快复发,满肚子腹水。他作为院总,每天都要去查房,自然和小姑娘很熟。每次进到姑娘的病房里,她都会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希望他能带来好的消息。可是他办不到。“到后来,我都躲着她,不太敢进她屋。真的没办法。”如今回忆起来,他还是抑制不住的伤感。

看多了这些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个在他面前消失,他只有告诫自己:“硬下心来,尽量不要跟患者有医疗以外的交流。”

“不说这些啦!”他用强装的淡漠掩饰自己悄悄泛红的眼眶。

也正如此,他这么多年的科研课题,一直都没有偏离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关于耐药基因的研究。

他的专业方向之一——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软组织肿瘤的一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百万分之十到二十。目前最有效的化疗药物格列卫已经将平均生存期提高了3倍,最好的患者,跟着他已经超过了10年。但是,这样的患者还是少数,即使对化疗敏感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耐药症状。耐药之后怎么办,是全世界科研专家孜孜不倦想要攻克的难题。

这也是他关注研究的对象。要知道,多少年的课题,只关注一个点,不但要忍得住研究过程的枯燥,失败的挫折,更要有忍受寂寞,不跟风不攀比的心态,以及来自评职称、发论文的压力。不管怎样,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静下心来,把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做。

曾经有一个话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那就是:作为医生,你会对肿瘤患者说实话吗?

在国外多次学习过的李健态度是很明确的:作为医生,当有一天,我们发现药物已经没有效果了,我们也没能力进一步解决问题了,我个人是希望把真话告诉患者的。让他知道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长时间,他就可以规划自己最后的路怎么走,这是他的权利。当然,我们首先要遵从家属的意见。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这些话:

“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

把病人当作一个真实的人,体恤其受疾病袭击时的痛苦,面临生命危险时的悲伤以及对于爱抚和同情的渴望,这是医学人文的应有之义。

李健,一个有温度的肿瘤医生。


医生档案

李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擅长

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兵器谱认证

胃肠间质瘤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

出诊时间

周三下午、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简历

199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致力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与综合治疗,特别是胃肠间质瘤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治疗与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与晚期结直肠癌耐药机制的转化医学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治专家共识,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奖励计划“百”层面获得者。

学术任职: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电子版》编委

《临床肿瘤学论坛》编委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