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敏:两次决绝转身,只为拥抱不完美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  罗玉敏  

罗玉敏,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师从神经病学界泰斗秦震教授,曾在《Stroke》等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损伤保护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很多人眼中,她已算是功成名就。

而已功成名就的她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瞠目的决定 —— “西学中”。今年年初,她正式任职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组副组长,走上了一条中西医“跨界融合”之路。她说:“西医走到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中西医结合是她寻找出口的钥匙,她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期限,“五年,先干五年,看看能不能做出些成果”。

人生的两次转身  


从医二十余年,罗玉敏总共经历了两次转身,一次是从临床到科研,一次是从西医向中西医结合。两次转身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原因 ——为无解的问题寻找答案。

“我曾觉得,临床没有希望。” 采访时,罗玉敏语出惊人。

早在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时,罗玉敏接诊过一个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当时患者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只能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鉴于这个病人是罗玉敏第一个负责的病人,她可谓是十二分地用心,时刻关心着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导尿管是否通畅,患者是否翻身了、是否拍背了等等。看着患者逐渐能够自主呼吸、活动手指、伸臂抬腿,直至最后站立起来,走出医院,罗玉敏作为医生的成就感简直爆棚。

正当她兴高采烈之时,一位住院医生的话给了她当头一棒,“患者的病其实不是你治好的,是自愈的”。年轻的罗玉敏当时并不完全相信,但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随着她诊治病人的逐渐增多,种子逐渐发芽抽枝。

博士毕业时,罗玉敏曾问过导师秦震教授:“您做了40年临床医生,在您看来,咱们神经科在这40年里有什么发展?” 秦震教授想了想,回答:“第一,重症肌无力不死人了,原因是呼吸机出现了;第二,难治性癫痫可以止住了,因为抗癫痫药在一代一代发展。” 

在秦震教授看来,神经科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医生帮不上患者什么忙,所有患者都是自己恢复的。拿脑血栓来说,随着患者自体干细胞增殖,七八年后会自行痊愈。而对于一些根本无法恢复的疾病,医生只能给出一个绝望的诊断结果,眼睁睁看着患者走向死亡。

无力感的不断累积,使罗玉敏逐渐产生了“临床没有希望”的想法。她不再满足于临床重复性的工作,转而尝试寻找神经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可能性。

1998年攻读博士期间,她幸运地得到了一次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病学系联合培养的机会,由此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在2004~2006两年时间里,罗云敏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继续在匹兹堡大学完成合作课题,在全球神经病学研究领域顶尖研究机构打开视野的她,宛如海绵一样汲取着海量的知识和信息。2006年回国后,她直接被聘入宣武医院组建脑血管病研究室。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损伤的保护研究上,罗玉敏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如:通过脑卒中患者淋巴细胞非编码 miRNAs 表达谱,发现了淋巴细胞中可以调控多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突触基因的核心 miRNAs 可能作为缺血性卒中分子标志物;她首次证明了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K 家族新成员 —— PDZ 连接激酶/T-LAK 细胞源蛋白激酶通过增加神经细胞中抗氧化蛋白的表达,介导了缺血后适应对脑组织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成果发表在《Stroke》杂志,并获得 2014 年该杂志的进步与创新奖等。

谈及科研,仿佛触到了罗玉敏的兴趣点。她推了下眼镜,饶有兴致地说:“科研从来不是发现某个问题就能一下给出结论的事情,它是做完一个课题就会出现新问题,越做下去越会发现有问题。你永远要思考着为什么,以及下一步怎么做。” 

以研究TPA(抗凝血药)溶栓举例,试验之初,由于血脑屏障TPA进不了大脑里,罗玉敏便重新设计实验,接了一个转脑域把TPA带进血脑屏障,后来发现仅仅把TPA带进血脑屏障也不行,扩散得哪儿都有也无法进行试验,她又将TPA变构控制扩散程度,继续进行试验。“科研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永远存在未知。” 罗玉敏说。

医学越是深入,无解的问题就越多,西医走到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发现却无法解决。2007年,罗玉敏趁着研究所成立之初的闲暇时间,进入广安门医院“西学中”班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此后,她一直与中西医结合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直到今年年初,罗玉敏正式任职中西医结合组副组长,迈进了中西医“跨界融合”这道大门。

在罗玉敏看来,中医学研究是一个更宽广的空间,这里存在更多的未知亟待证实,这些未知就像一把把钥匙,说不定哪一把就能开启西医无法启动的大门。

以重症肌无力来说,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西医学研究非常明确,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由于病人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病人都能得到治愈,有的病人甚至会在治疗时出现危机。对此,罗玉敏希望能从中医分型中寻找突破,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进行规范地治疗。


凭证据说话的 “翻译官”  


如果说,没有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组,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没有罗玉敏,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组的研究成果或许就无法如此快速地走向世界。她就像一名通晓中、西医学术两套完全不同“语言体系”的“翻译官”,她说:“我总在想,如果中医所有的词汇都能用西医可以理解的语言翻译出来就好了,这样中医就能为更多人所认可、为更多人所用。”

“你是怎么理解活血化瘀的?” 采访时,罗玉敏出其不意地问记者,脸上带着一点循循善诱的微笑。

实际上,“活血化瘀”是中医里一个极为常见的词汇。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组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效果优于目前内科主流的脱水降颅压的治疗方式。在罗玉敏的帮助下,阐述该治疗方法原理的文章 Improvement of hematoma absorptio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with Xueshuantong(血栓通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对患者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于2012年在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神经科学杂志》)发表,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回忆当时,罗玉敏指出,如何理解“活血化瘀”对成就这篇论文至关重要。如果只从字面上将“活血化瘀”理解为抗凝,是不完全的,“活血化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能用一种机制理解”。在她看来,“抗炎”是对“活血化瘀”的深入解读。在写这篇文章时,罗玉敏就重点论证了血栓通注射液作为抗炎药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的作用。

血栓通注射液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的三七皂苷(PNS),古方认为三七有“活血止血不留瘀”之效,同时现代研究也表明,三七具有强效的抗炎作用。

罗玉敏翻阅近年来大量研究成果发现,脑出血诱导的炎症似乎是导致脑损伤的重要因素,而使用的抗炎药物可以改善在脑出血后的恢复情况。因而,她从此前庞大的临床试验数据中,选取了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使用血栓通进行治疗的患者两周后的上述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证明血栓通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改善血液循环阻断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害,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其后几年中,《舌象和脑梗死部位的关系》、《舌象和神经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舌象和血生化的关系》等英文文章也在罗玉敏的参与下陆续发表,中医面舌望诊的客观性进一步得到证实,并首次以英文的形式推向了世界。

同事曾评价罗玉敏为“Real Scientist”。

查房时,记者发现一个小细节,当大夫们都围在患者周围查看病情时,罗玉敏会静静退到病例车旁,翻开厚厚一本病例,查看患者各项检查数据,表情专注。其实,这是她在寻找病症后的科学依据。

“说任何话都要有依据”是罗玉敏长久以来坚持的原则,她笑称自己绝非一个固执的人,但绝对是一个极难被说服的人。中医学可谓包罗万象,流派众多,她说:“我从不否定任何治疗方式,但一定要是经过论证,知道病人到底是为什么被治好的,我才会真正相信。”

罗玉敏坦言,“说任何话都要有依据”其实是她从导师秦震教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品质。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西学中”的医生,秦震教授对针灸、气功、中草药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曾认为,气功是无效的。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秦老开始拿自己做试验,练起了气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通过仪器检测脑电波,最终得到了气功有效的结论。1962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气功的电生理研究——练功过程中脑电图的变化》,2000年后,他又发表了一篇名为《练气功40年脑电图变化的》英文文章。这种言传身教,对罗玉敏的影响深远至今。

最近,罗玉敏正在尝试将中医分型简化为阴阳。在她看来,中医难于推广的一大原因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同一张药方用在一位病人身上效果很好,但用在另一位病人身上,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她一直思考着:“能不能做出一个分型标准,让更多人掌握它,这样能治好的就不只一个病人。” 

所谓大道至简,阴阳为大道,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是认可阴阳五行的。若能将中医分型简化为阴与阳,对其进行定性,并将其标准化,对于推广中医理念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做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医为更多人所用。”罗玉敏说。


“人生不可能太完美”


或许是过了知天命之年,罗玉敏心境很是豁达,她说:“人生就是喜欢做什么就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不是非要成功,也不是非要发现什么。尽人事,听天命。”

罗玉敏喜欢做科研,但从不强求每次试验都能得到她设想的结果。“现在国际上其实非常鼓励发阴性结果或者无结果的论文,这样可以避免让其他人走你走过的弯路。” 她笑笑说,“我现在完全不想去争什么头衔,就想找到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课题去研究,我自己有什么新鲜的想法,还可以交给学生来做。”

采访当日,恰逢毕业答辩前夕,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学生来向罗玉敏请教问题。据记者了解,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都不是罗玉敏自己的学生,她说,“只要学生想努力,我就尽全力帮忙”若学生不愿努力,她也从不逼迫,在她看来,喜欢或愿意去做是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内生动力,逼迫往往适得其反。

工作之外,罗玉敏喜欢骑行、登山,“运动后人体会产生内啡肽,令人心情愉悦”海河骑行、雾灵山登顶,这些都是她的“丰功伟绩”。然而,忙碌的工作不允许她有太多的时间享受自己的爱好,对此,她也看得很开,“机会少才会让人更加珍惜,天天都能出去玩儿反而不稀罕了”

曾经,罗玉敏是个“完美主义者”,自家的汽车上有个小小的刮痕都会忍不了要马上去修。后来她渐渐发现,小刮痕在所难免,只要不是太严重的损伤,现在她都不去管了。她颇有感慨地说,“人生跟这汽车一样,也不可能太完美”。

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令罗玉敏更擅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更能以这种美好感动别人。

日前,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脑出血住进了中西医结合病区,她的舌象有点特殊,查房时年轻的大夫们都想拍照学习一下。老太太非常配合,一次次伸出舌头给大家看。离开的时候,罗玉敏向老人家真诚地说了声“谢谢”,并轻轻帮她梳理了一下头发。老太太示意罗玉敏靠近一点,轻声笑着说:“姑娘,你真漂亮,真的!”

事后,罗玉敏说:“我很享受这种彼此给予的过程。”

事物总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罗玉敏喜欢从光明面看问题。“阳光的心态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也会令人具备他人没有的韧性。” 抱着这种心态,她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个过程,纵使不完美,却令她很满足。


医生档案

罗玉敏 ——

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

 兵器谱认证

主要从事缺血脑保护,中医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出诊时间

暂无

 简介

罗玉敏,196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国际脑血管病杂志、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Drug Targets、Brain Circulation等杂志别的编委。

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同年保送为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留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工作;199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4-200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合作研究。2007年聘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立脑血管病研究室,2009年晋升研究员,教授。

主要从事缺血脑保护,中医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目前仍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主持参与国家 “863”、“97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等。发表国内外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80 余篇。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