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协作组 冷家骅
(病变部位隐秘而深入,寻找的过程极其专注)
“请帮我推一下眼镜。” 护士帮北大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冷家骅医生再次调整了眼镜的角度,达到最佳状态后手术继续。没有多余的言语,一切都是那么默契、快捷。
正在进行中的是一台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情况有些复杂。CT片上显示,癌肿几乎和肾脏同样大小,加上周围肿大的淋巴结,显得狰狞可憎。七双眼睛同时专注于寻找病变的过程,屏气凝神。时钟嘀嗒嘀嗒自顾自地走着,当仪器的记录时间定格在2小时01分时,巨大的右半结肠包裹着的病变部分被整个成功切除。“移除标本,没有意外出血,准备重建,预计还需要一个小时。” 简单有力的几句话让整个手术间的气氛轻松了一下,医护人员皆舒了口气,眉目之间似乎有了笑容,因为他们知道患者在与肿瘤的战斗中赢了第一回合。冷医生用无创镊逐一向助手和学生展示重点的解剖结构,并重复介绍关键的手术步骤。这既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对本次手术的阶段总结,距离一台完美手术的距离还差一个重建……
“肿瘤手术必须禁得起同行的推敲,规范化和标准化十分重要,而要做到问心无愧就是更高级别的追求了。” 走出手术室的冷家骅这样说道。
此时已是当天晚上七时,冷家骅的工作还远未结束。第二天下午还要给研究生讲课,他必须趁今晚的时间再次备课,“刚才的手术是极好的病例素材,整合一下,可以让学生们有所借鉴”。
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把时间分配精确到了以分计算。
每周一,是北肿固定的全科MDT大会。午餐后,距离开会尚有半个小时。身兼北肿医保处处长的冷家骅心里盘算着:20分钟处理政务,回复邮件;留5分钟给病房,去看看患者的片子;剩余的5分钟,则是他从行政楼穿过门诊到病房再回到门诊三楼会议室的时间。安排定,他步履匆匆。
他似乎总是在跟时间赛跑,像达利的画,流淌了一地的精致忙碌。
门诊中,几乎找不到可供闲谈的缝隙。若遇到有待商榷的片子,他会当即拍下可疑部分传给放射科和病理科的同事进行问询。他对病人细致地叮嘱,往往都是从“接着,你要做这几件事”开始,将病人要去的科室及楼层用笔圈起来一一告知。如果病人需要住院,他开完住院单就开始嘱咐:“带着切片、病理诊断书和带图的检查单,去外科楼三层找我们的病案管理师张悦,把资料给她,她会接待您的。” 有时,对于茫然无措的患者,他甚至会亲自帮他们从一叠叠的文件中挑出关键的资料进行准备。如果病人暂时不宜手术,他也会为患者预约相关科室的专家门诊,简化患者在不同科室和医生之间流转的程序。
他冷静温和的脾性,细致耐心的交待,门诊室里,甚是和谐。
有位患者,怀疑是低位直肠癌。指诊后,冷家骅几乎将所有的治疗选择都告知了病人:“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您的直肠肿瘤靠近肛门,单纯靠外科技术手段进行保肛手术的机会很小,而如果结合术前精确的分期和新辅助放化疗,最多会有三成的机会将肿瘤完全消除,另有一部分肿瘤也会首先得到很好的控制,之后再进行手术,效果会更好。”
患者及家属对骤然接触到这么多新鲜的专业术语显得似懂非懂,犹豫不决: “大夫,顾虑保肛的话会不会很麻烦?我们不知道接下来都要做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冷医生用一个流程图使得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即便如此他依然嘱咐道: “首先,我需要几项关键的检查来确定您的病期,这是一切治疗的前提,急不得。之后我会为你提前预约号,你要做的只是建立信任,严格依从,办好眼前的事。最后的治疗方案我需要了解您的顾虑和要求,我们再一起规划,看怎么做更好。我这么说能听明白吗?” 病人会意地点了点头。
推门进来的一位老先生,因为家族史的问题和腹痛怀疑自己得了胃癌,但外院的CT片子上并未明确显示任何病症。在被问及能排除或确诊胃癌时,冷家骅说:“我不做猜测,胃镜和必要的活检是您下一步该做的事!”
另一位从内科转来的老先生被确诊为胃癌后经历了数月的放化疗,前来咨询下一步的手术方案,他用通俗语言讲给对方听:“现在的情况是,化疗的效果不错,肿瘤得到了控制,但是如果不进行根治性的手术切除,肿瘤最终还是会进展的,但目前您的一切感觉良好,是否接受手术,你们需要做个权衡。” 病人及家属都倾向于做手术,但也不无担忧:“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冷家骅坦言,的确会存在这样的可能,我和整个医疗团队会尽最大努力减小手术风险,但医疗是有限的医疗,这种不确定性同样困扰着医生,我可以建议,却不能替你做出选择。忌惮于手术风险而放弃根治性手术机会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他说,术前一句话,胜似术后十句。
医疗的出发点永远是帮助患者,但医疗风向就像魅影一样时刻纠缠,因此要提前把利弊和选择说透彻、讲明白,做到医患共嘱,否则一旦出事,就很难收场。他强调,与病人沟通时,火候拿捏尤其重要,“不能大吹大擂,医疗是有限的医疗,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预期”。但正向的鼓励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往往可以挽救那些正陷于怀疑、拒绝、愤怒、绝望等不良情绪困扰的肿瘤患者。“我们应当帮助患者找到希望,通过与医生建立充分的信任积极应对肿瘤。”
坚持手术的根治性地位,用极致来要求手术。
(最右边持刀者为冷家骅)
随着放化疗、靶向、介入等治疗手段的不断进展,手术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一个成功的外科医生,应该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什么时间送什么样的患者去手术室?” 当谈到手术经验和技术时,冷医生非常赞同一位外科前辈的话:“在开阑尾炎手术,如果主刀医生可以熟练的进行右半结肠切除的时候,心中就有底了。” 也就是说充分预计手术风险和变数,以超越同级手术的经验去应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一位优秀的外科大夫会尽量不让自己陷于危险境地。”他补充道。他曾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上撰文指出,是否进行手术,需要做系统性评价,“既要评价病情也要评价医疗团队”。很多时候,医疗团队的水平决定了能治疗到什么程度,“因为你是排雷的,必须讲求策略”。
通常,他在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上,都要先进行安全核查,病理报告、影像资料都要过一遍,除此之外,他会特别注意看正常组织,“要像航天员一样俯瞰,把握全局”。
术中,则要严格遵循肿瘤学原则,少去触动肿瘤,整块切除,“就像苹果上坏的一个点,不可能只切除坏的部分,因为附近的果肉也已经坏掉了”。保护正常组织,封闭肿瘤扩散的途径,继而进行适度的扩大切除仍然是目前医学遵循的公理。 冷家骅直言,外科医生是发现问题的高手,进而解决问题。从临床到科研,医学转化是难得的学习印证阶段。
目前,他正在做的科研课题,多为旨在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临床工作的研究类型,例如结直肠癌肝转移、家族遗传性结直肠肿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研究等。
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的问题上,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经验。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 今年,要将这种罕少见肿瘤的科普和健康宣教工作做好,让大众认识并了解这种生物学行为,最主要是希望病人找对地方治好病。好的玉匠总希望得到天下好玉以供其雕琢,其实医生也一样,每一个患者都是医生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病痛促进了医疗的发展。而这种医患双方的付出最终将使更多患者受益。
今年,他40岁,一位外科大夫最好的年华正在开始。
回想从医之初,他说,“我父母都是医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就是天注定”。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志在于此,决定了我会一直走下去”。
2000年,冷家骅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至今,辗转经过了多个科室的历练;2000~2005年,他被分配到胃肠与乳腺转科,这期间他完成了硕博连读,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后跟随苏向前院长学习腔镜微创外科;
2007~2009年,跟随郝纯毅主任进行肝胆胰腺外科的训练和工作;
2009~2011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进行博士后申造;
回国后,继续肝胆胰腺外科工作,直至2015年底加入医院最新组建的胃肠肿瘤中心。
在某次MDT大会上,苏向前院长不无调侃地说,“在冷大夫身上就体现了我们的多学科理念”。确实冷医生的学习和外科培训经历几乎就是一部北大肿瘤外科科室的变迁史。
也许正是这种从医的经历,让冷家骅更加笃定,面对复杂的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我们必须学会跳出本专业的视角,用全局观和合作交融的视角去应对挑战。近年来,遇到复杂难以诊断的病症,他也总会建议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再予以商讨决定。他本人也将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参加学术会议和往返于各大医院间进行的MDT会诊上。所有这些只为获得最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诊治意见。“在我看来医生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也学不完的辛苦职业啊!”
(结束门诊后的轻松时刻)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都极少让自己闲下来, “我喜欢这种充实的感觉”。只是,看电影和打篮球的时间基本被压缩到无。
“肿瘤宣传周”期间,他于北京电台录制大肠癌的防治节目。地铁上,他笑道:“在拥堵的北京,地铁可能是最快的了。” 他计算着时间,录制结束后赶回医院还有两台手术等着他。
即便周末,他还去参加了一个神经内分泌瘤高峰论坛,与国内外的专家共同进行讨论。会议结束后,他在微信上写下:“医学+哲学带来更多思考。”
冷家骅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保处处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睦家国际医疗部肿瘤外科主任。
兵器谱认证
结直肠肿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转移性肝脏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治疗,的家族遗传性肿瘤的咨询和诊疗。
出诊时间
周二下午、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简介
于200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5年起,他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9年至2011年赴美国马兰里州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外科进行博士后申造。在腹部肿瘤诊断、开放及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临床专长: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诊治;转移性肝脏肿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家族遗传性肿瘤的咨询和诊疗。
研究方向: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分型和预后分析;结直肠家族遗传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卫生经济学评价。
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会员,并且是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编委。他曾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并参与多部国内肿瘤学术书籍的编写工作。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