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湧:如“影”随形的陪伴者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协作组   崔 湧

“不好意思。” 崔湧低下头深深地吸了口气,无奈叹息后的沉默使记者感到气氛沉重。这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影像科的副主任医师,多年来在肿瘤影像诊断领域颇有成就。但当话题说到他曾陪伴了三年的一位病人时,只能用沉默来掩饰发自内心的遗憾。 

病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那种渴求生命的眼神,无形、无色、无声,却能瞬间击痛崔湧的内心……


思考与判断


这位病人叫张浩(化名),一个来自长江畔的阳光大男孩,发病时年仅20多岁,2007年被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当时已经转移到肝脏。治疗这种病的进口药物价格昂贵且需自费,但张浩家中经济拮据,难以承受。

是否真的需要依赖这些药物?昂贵的药品真的能换回张浩的生命吗?用药后能否更快速有效地监测药效?有没有方法能尽可能地降低造影剂对身体的伤害? 

2010年,张浩的主治大夫把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摆到了崔湧面前。“你看看,你的磁共振扩散成像能不能帮我们尽快监测出药效,并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主治医之所以向崔湧求助,是因为崔湧的研究方向对张浩而言,有可能是最好的诊断手段。

磁共振扩散成像 —— 是崔湧一直埋头研究的领域,它是利用磁共振的技术优势,直接测量人体组织的水分子运动速度,而且是目前唯一一种无创测量方法。肿瘤细胞的组织结构和正常器官不一样,所以水分子在其内部的运动速度也不同 —— 通常,水分子在肿瘤细胞中运动得更慢。

崔湧曾经利用这种技术观察胃肠癌肝转移病灶的治疗效果,不仅诊断准确,且诊断效率大大提高。以往依靠肿瘤大小变化来判断疗效的方法,至少需要6周时间,而通过磁共振扩散成像,在治疗后3天,肿瘤水分子扩散程度就有了明显变化。从6周缩减为3天,这样的效率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就是在与死亡的赛跑中获得了抢跑的机会。 

崔湧每天接诊量都很大,那些带着片子来找他的病人,有近一半是复诊的,他们主要就是判断前期治疗的效果及确定后续漫长的治疗方案。“现在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昂贵的治疗是否能让病人获益?我们应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是否肿瘤缩小才算有效?或者,虽然肿瘤没缩小、但里面的肿瘤细胞确实坏死了?这些都必须要科学、准确地做出判断。” 崔湧说。 

他打了个比方,肿瘤坏死早期就像一间搬空的屋子,墙体已经没了,屋子已经空了,但房屋构架还在,这时虽然肿瘤没有缩小,但实际上已经死了。如果用屋子大小判断,是无法判断出这间屋子的真实状态的,肿瘤影像医生期望根据屋子内外差异,比如通过空气流动速度等,在早期准确判断,以及时选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肿瘤医院影像科医生与综合医院影像科医生关注点的区别。“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影像报告的科学性、及时性、客观性、精确性都很突出。更有价值的是,它的使用成本相比于PET-CT更经济,对于张浩这样的家庭,尤其实用。”


选择与平衡


崔湧将张浩纳入了影像科临床观察实验组。当时就张浩的病情来看,已经肝脏转移,病情非常不乐观,“张浩加入磁共振扩散成像研究组后,既可以减免检查费用,又不用注射造影剂以降低肝肾负担,同时还能更快速有效地得到药物的疗效判断”。 

在三四次治疗之后,通过磁共振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治疗初见成效。当时,扩散的一些参数提示虽然病灶缩小不明显,但内部细胞是有坏死的,张浩使用药物以后是有好转的! 

主治医生根据崔大夫的观察判断,决定将张浩的用药方案延续下去。前前后后两年多时间,直到2013年初,张浩各种并发症渐显,回天无力,只能停止了用药。

张浩两年多的检查费用由崔湧主持的研究组负担了大部分,他的团队做出及时准确的评效保证了张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尽力延长了生命。但即便如此,张浩最后时刻那渴求生命的眼神,至今仍时时萦绕在崔湧的脑海里,让他总是感到丝丝的不安与忐忑,如同当初每次给张浩做磁共振检查时的心情一样。 

在那两年期间,张浩每一次接受检查,对崔湧而言都是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这次结果会怎样?如果随愿好转,我就没有负担,可以如实相告。但有时症状会有反复,甚至是恶化,我的心里会备受折磨。为什么恶化?还能存活多长时间?怎么对张浩说?” 越到后期,崔湧的内心越纠结:“基本上已经不是从临床科研的角度想着收集各阶段的数据了,而是作为一个朋友的角度,希望他能好转起来。” 

慢慢地,崔湧也学会了“变通” —— 当状况恶化了、又被张浩再三急迫地追问结果时,他淡然无事地轻描淡写:“这个还得再做进一步检测和对比分析,回头告诉你吧!” 转身赶紧去找张浩的主治大夫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再找张浩的家人沟通。 

崔湧虽刚过不惑之年,但在影像科已属老资历,在肝脏肿瘤方面的经验丰富。他平时待人亲切和蔼,让人感觉非常容易接近,这些都是源于天性的纯良。正是因为这份纯良,面对生死但无法选择生死,对他是一种折磨。这似乎也是每一位医生难以回避的问题,科学理性和人情感性的两难,应该如何克制、如何平衡?在崔湧和蔼平静的外表下,也有内心无奈的低吼。


陪伴与坚定


两年多,崔湧和他的磁共振扩散成像伴随了张浩的整个治疗过程。用崔湧的话说:“我们影像科就是‘如影随形’,不论是门诊、手术,还是内科、外科,从患者最初诊断、治疗直至康复出院或者生命终结,我们都要参与。” 

像大多数医生一样,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服务病人、储备知识、探索道路、尽最大努力争取延长病人的生命上。这一切,都是医学本身之外的人性,是对病人和家属有温度的陪伴。 

“其实,病人也给了我们很多学习和尝试的机会,对于医生来讲这些机会非常宝贵。”崔湧说,通过神经内分泌肿瘤MDT这个团队,他也收获了很多。 

神经内分泌肿瘤本身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药物很少,这类肿瘤发展和退缩的进程都比较缓慢。崔湧认为,将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引入诊疗,对于像张浩这样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病人来说,非常有意义,或许以后会成为这类肿瘤有效评价的一个趋势。 

由于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崔湧多年专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曾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的专业杂志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其中发表于影像诊断领域国际顶级期刊Radiology杂志的胃肠癌肝转移相关研究,至今被国内外文章引用率高达近200次,所在研究团队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磁共振扩散成像针对常规的胃肠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诊断效能已有多个研究验证,但对于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证据还较少。这也是崔湧进一步奋斗的目标。一个科学结论的建立,并不是那么轻易的一蹴而就。但,他笑着说,还有一位二十多岁的花季女孩儿,也是被诊断为患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因为得以早期发现就诊,幸运地逃脱了死神的追赶……

崔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也许会完成一份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医学研究成果报告,会帮助到更多类似张浩这样的病人。张浩离开人世前那无助的眼神,让他更坚定了为之奋斗的决心。


医生档案

崔湧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兵器谱认证

多年来从事肿瘤的影像诊断,尤其在肝胆胰等腹部脏器恶性肿瘤影像诊断中积累较多经验。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动物模型磁共振成像,腹部脏器能谱CT成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肝脏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

出诊时间

暂无

简介

1996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于美国纽约 Mount Sinai Hospital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一年临床研究。现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

多年来从事肿瘤的影像诊断,尤其在肝胆胰等腹部脏器恶性肿瘤影像诊断中积累较多经验。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动物模型磁共振成像,腹部脏器能谱CT成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胃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Radiology,AJR,BJR 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

其中2008 年发表在Radiology (IF=5.561)关于胃肠癌肝转移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文章已在ISI web of knowledge 中检索被引用近200 次。曾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项目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第6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完成人)。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