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禹:医生这份职业需要尊重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北肿胃肠肿瘤中心系列报道(1)

当今,在种种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往往忽视了胃肠的健康。从今天起,我们要为大家介绍这样一支团队,而他们每天做的事就是为我们的肠胃健康保驾护航。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 胃肠肿瘤中心

成立于2015年6月,是在原胃肠肿瘤外科、结直肠肿瘤外科、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基础上整合而成。中心主任为国际知名胃肠肿瘤专家季加孚教授。

多年以来,北肿胃肠肿瘤专业在胃癌、结直肠癌诊治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胃肠肿瘤中心的成立旨在在国家肿瘤防治战略的指引下,强化胃癌、结直肠癌等传统诊治特色,充分整合胃肠肿瘤外科优势资源、汇集国内外胃癌和结直肠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  李子禹

时间还没有到上午九点,但是北大肿瘤医院外科门诊的二诊室外却已经是人头攒动。每个排队的人脸上都充满了焦虑和期待,但是却又显得秩序井然。队伍中不免有第一次来就诊的患者,而他周围的人则会小声地向他讲解着什么,依稀还可听到几句安慰:“别着急,李主任太忙了,应该是在别的病房,再等等。”

这些患者等待的医生,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李子禹教授。能够让如此众多慕名而来的病人自发自律的静候,想必是源自李子禹多年来精湛医术与人格魅力的沉淀。


好说话的李医生

刚到九点,李子禹主任魁梧高大的身形乍一出现在诊室,就已经被人群围拢住,而这时他背后的医生手里还攥着一摞加号条。

“李主任,我来复诊……”

“唔,老赵。”

患者话没说完,李子禹龙飞凤舞签完名字的挂号条已经递到患者面前。他对着周围一张张焦虑的面孔,用低沉的嗓音安慰着:“别急别急,只要是我看过的病人,我都会加号的。”

“李主任,我们从外地坐了一夜火车赶过来,我妈妈都没敢吃饭,想看上午能不能先把血抽了……”

略一犹豫,他还是在这张条子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几分钟,十几张加号条发了出去,加上号的患者也急匆匆挂号去了。说实话,见过很多专家为患者加号的,但像这么“大手笔”的,还是头一次见识。


专访前,就从侧面了解到李子禹“人缘”特别好,患者说李主任像大哥哥,像自己的亲人;同事夸他人好、医术高,这一幕果真印证了他人特别好的一方面。

当然,李子禹让病患感动信赖,并不仅仅是因为好脾气、好说话。


大脑中的就诊档案

他能够说出“只要我看过的病人都会安排加号的”,是因为他脑海中那套相当犀利的“就诊档案”。

几乎每个复诊的患者,他看一眼,马上就能认出来:“噢,老郭来了,坐!最近怎么样?”,“老李,这两个月恢复得不错了”,自然而然让患者感觉到一种信任感,形成一种近乎亲人般的熟悉与信赖。

不止一个复诊患者坐下来都会说:“李主任,我想您了!”,然后很自然地拉上几句家常,要是碰到了什么难解的问题,大至治疗方案的调整,小到应该如何补充营养,事无巨细,李子禹都会依据对方的身体状况给出自己的建议。甚至有直接来找他“告状”的:“李主任,我爸手术做完后一点都不注意饮食,您快劝劝他,他就听您的!”还有一类患者,谈癌色变,所以对自己的身体分外在意,一旦某个指标有了变化,就坐卧不宁,寝食难安,非要让医生给个“说法”。不同医生对待这样的患者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大部分“苦口婆心”型,也有小部分采取“冷言打发”型。而他则会幽默地调侃一下对方:“小伙子我明白了,你一年前做检查发现不是癌,你不满意?非得是癌才满意?”,大伙乐了,小伙子也明白了他的用意。


师传身授的忧病患之忧

等到好不容易能够喘口气,记者忍不住插了一句话:“您每天的工作都是这么繁重吗?”

他坦言,出门诊比做一台手术还累。一个半天门诊,要四五个小时重复地、不停地说,解释,分析,做决定,但他从来没有流露出疲惫的表情。“只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想想就没什么了。他们既要遭受病痛的折磨,还有人生地不熟的担忧。他们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

换位思考,是每一个医生都应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素养。李子禹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凡,但是记者能够从他的每一个眼神中感受到他对每一个患者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

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他自身的修养,也传自于他的老师——北肿著名胃肠肿瘤专家季加孚院长。

老师的一言一行,令他耳濡目染。他还记得刚来肿瘤医院工作的情形,“季院长非常细心,比如对于一些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患者,有时会让我们帮助病人家属到医院周边找适宜旅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病房管理的人性化是季院长一直所强调的。外科工作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术后恢复的不理想,此时当患者及家属有情绪时,医生如果也不能理解就可能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而“季老师告诫大家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多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考虑,无论在治疗还是沟通方面都应更加积极对待。行医时间越久,就会愈加理解老师的教导。”


如今,获得极高声誉的他没觉得有多么了不起,面对患者百分百的满意率和网络上完美的患者口碑,他说,“我的同事都是这样对待病人的。”

他告诉记者,对于外科医生来讲,做完手术,仅仅只完成了一步,病人的术后甚至回家之后的情况都需要关心。这些点点滴滴让很多患者铭记终生。不止一个患者感动地回忆,自己是怎样在无助彷徨、抱着试试看的情况下等来了他的回复短信,每一字每一句都耐心而细致。

有个患者甚至说,这样和蔼可亲的专家让我们这些既没熟人又没关系的外地患者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希望。

必要之时做患者的主心骨

在李子禹担任主任的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一进大门,“尊严、安全、公平、正义、幸福、未来”12个白色的大字镌刻在深蓝色的墙壁上,这是一病区的“科训”,尊严,尊重病人的权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尤其在肿瘤医院,在晚期肿瘤患者身上,要不要治疗,准备怎么治疗,医者会充分重视患者的意见。

但还有一类患者,尤其是初次就诊,被噩耗打击得手足无措的患者家属这里,他会用浅显易懂的科普知识帮助这些人找到方向。而专业的讲述,坚定的态度,又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对于时下不太正常的医患关系,不少医生宁肯“少说”,甚至“不说”,以求自保。所以尽管医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疗方案,但对于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来说,做决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来看李子禹主任门诊的患者,从这某种意义上说是非常幸运的。

首先他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患者的病情做一个介绍:胃镜是做什么的,和超声胃镜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做检查,先进行化疗再手术的“新辅助治疗法”和直接手术法针对哪些人群,各有什么优缺点……讲不明白,干脆拿出白纸,简单画个草图。这样听下来,做什么样的决定,也是水到渠成。一个上午旁听下来,记者自己也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

他最爱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

作为医生,绝不会让你稀里糊涂做选择。

他的患者说:

“在我们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碰到李主任,犹如绝处逢生,让你感觉即便没有希望的事情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也属于不幸中的万幸!”

精准的判断力让人不得不服

胡女士还记得李子禹主任为患胃癌的父亲治疗的一段往事。

去年十月,她带着父亲慕名求诊李主任。30多分钟的详细问诊后,李主任告诉她,“根据你父亲的情况,我更倾向于先化疗。” 先化疗,万一没有效果,还耽误了手术治疗怎么办?她半信半疑地陪着父亲完成了两期化疗治疗。今年春节后,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她惊喜地发现,胃镜和CT都显示化疗对父亲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肿瘤厚度缩小到了原来的1/3,原来肿大的淋巴结也都没有了。不久后,李子禹主任又为她父亲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现在胡女士的父亲正在积极康复中。还有一位患者,快要出院时突然发烧,李子禹判断是腹腔积液的吸收热,为了慎重起见让病人做了CT和B超,证实了他的判断。但对于积液的性质,同事们众说纷纭,有大夫说可能是肠瘘或胃瘘引起的,他却认为应该是没有引流干净的陈旧性的积液。当他提出穿刺的时候,B超大夫却有所顾虑,怕刚做完手术穿刺有风险。“等我一分钟。”很快他拿来了一支注射器,准确地在安全位置进行了穿刺,当看到穿刺出来的果然是陈旧性的积液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肿瘤手术最重要的是规范”

身为季院长的大弟子,一病区主任,李子禹做了很多类似于联合脏器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并与季院长一起成为北大肿瘤医院达芬奇首例手术专家三人组成员之一。他还率先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了腹腔镜胃肠癌手术,在季院长的弟子中他的门诊量和手术量也都排在第一位。

但对于自己从事的胃肠肿瘤外科治疗,他认为,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规范,规范,还是规范。”

“如果一个肿瘤病人手术不规范,治疗还有什么指望?”他进一步解释:“该扫的淋巴结没扫;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该做大的没做大,该做小的反而做大了;该用药没用药,或用错了,这些全是不规范”。

在季院长的倡导下,通过对全国几千家医院进行培训,使规范化理念推到每个医生护士的心里,“当手术中想随心所欲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动一动,不会再想当然。”

对于现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微创手术,李子禹同样认为需要辩证地去分析:“微创是综合概念,外面切口再小,里面做得粗糙也不是微创,一样是重创,是糊弄人的。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病人能否获得长期生存,这是医患共同最大的心愿啊!肿瘤手术最终的目的就是根治,为患者生存赢得更多时间。”


其他三个“救生圈”

短暂的跟访是在他上手术之前的一个难得的空档进行的。说难得,是他的时间完全没法自由支配,门诊等待他的是一批人,回到病房,要操心的事情更多。

他的病人心疼他。看到记者采访,一个小伙子主动过来讲起了他和李主任的故事,最后还特意强调说,“这么好的医生我真的没见过!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就像我的大哥哥!”

病区的内勤阿姨每天亲眼目睹他的工作状态,感慨万端:“他怎么就不会拒绝别人呢?病人不管什么时候找他,他从来都不会说个不字。我说李主任你怎么不知道累啊,我都忍不住给他推病人,晚上11点还没回家呢。他太累了。”

陕飞跟着李主任8年了,在他眼里,李主任就是个“最典型”“最纯粹”的外科医生,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心无旁骛,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如何为患者服好务。不但晚上八九点前很少回家,就连周末没事也会跑过来,看书,看病人。

薛侃是个年轻的医生,他眼里的大主任,没有架子,跟患者交流特别耐心,也明白患者关注的点是什么,“是我见过对患者最好的大夫了。”李主任是他心目中的榜样。

美国社会学家霍兰认为,医者有4个救生圈:技术魅力,人格魅力,温暖陪伴和灵魂抚慰。而技术之外的其他三个救生圈,甚至比技术本身更贴近患者的心灵。

人性之美,赋予医学以温度。希波克拉底说,哪里有人性之爱,哪里就有治愈。一张名片,一个电话号码,一次专业的、完全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就让患者感激、感动,这样的良性互动,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成为问题。

让我们以一位患者的话来作为结尾:

“您让我这个从未在医院久呆、手足无措的80后,瞬间有了亲人的感觉。只因您是那么的善良与耐心,让我在这艰难坎坷的看病旅途中多了一份勇气与信心,遇见您,是我的福份!我相信,不管我来自内蒙、山西,或是他来自河北、山东,您都会像阳光一样照耀我们心里的每个角落。”


医生档案

李子禹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

大外科副主任

兵器谱认证

胃肠肿瘤诊治

出诊时间

每周一、三上午(专家门诊)

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简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胃肠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对腹部肿瘤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擅长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

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资助等多项胃癌的相关研究课题。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