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麟:消化内镜领域的“老医生”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科 于中麟

北京友谊医院,患者时常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面目清癯却健步如飞、神采奕奕的老人家,一身整洁的白大褂颇有道骨仙风,使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

楼道中,见他走近,一众年轻医生面带敬容纷纷点头:“于主任好!” 在自动扶梯旁的小护士见到他,忍不住伸出手想去搀扶一下,却迎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不用不用,我没问题!”

这位老人,就是年已86岁的原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被同行称为“国宝”的国内消化内镜领域鼻祖——于中麟教授。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消化内镜的引进、诊疗、培训等工作,历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两届主任委员。在现在的国家级重点培育科室——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他以自己的年资和学识,毫无争议地成为宗师级人物。


高山仰止

将于老称为国宝,是因为他在国内消化内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不胜枚举,但是几个简单的例子足以让我们看到他为无数患者带来的福祉:

在消化内镜研究上率先开展胆道引流,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内外引流术;

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面已获得存活10年、8年、5年的良好病例,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痛苦;

最早开始肝癌的介入治疗,目前已使一年生存率达60%,最长生存者11年仍健在;

最早开展B超引导下的肝囊肿硬化治疗,使囊肿闭合率达80%,外科手术开窗后复发者也达到闭合的效果……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器:

于老借鉴国外设备,设计了符合中国国内使用的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器,为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上提供了手段,比进口的同类设备便宜50%以上,现国内已有几百家医院采用(同时创造了一个专利救活一家校办工厂的奇迹)。

胃粘膜保护剂:

针对萎缩性胃炎,应用中西医结合开发研究证明鸦胆子油乳剂是一个良好的胃粘膜保护剂,可以和治疗溃疡病的泰胃美等西药相媲美。

从医半个世纪以来,于老用太多的“第一”和“首次”,为我国消化内科诊疗带来了无数创新。

唯有走近他,通过逐步了解,才让我们看到这位宗师泰斗从卧薪池中,到风云化龙的历程。


不甘现状的倔劲

1959年,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的于中麟正式来到北京友谊医院做了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刚参加工作,年轻又充满好奇心,他开始在本职工作上探究起来。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逐渐发现很多内科疾病依靠当时的医疗水平是没法医治的,必须寻找新的诊疗手段。对于当时的他而言,看着病人忍受痛苦却束手无策,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情况,用他的话说,总得想办法为病人解决问题。他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治疗工具和治疗方法上。

1973年,日本奥林巴斯医疗设备企业到协和医院做胃镜演示,后来把设备送给了协和医院。这个新鲜的器械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起之前靠X光诊断胃病的手段,这种检查方式直观、准确,一目了然。这台胃镜让他看到了未来消化内科诊疗的发展方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的科室最终也购置了一整套,这也让友谊医院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家购置胃镜的医院。

1982年,他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考试,获得了去日本学习早期胃癌诊断的机会。那时候课程设置仍以X光检查为主,但他看出胃镜的发展趋势,就利用个人时间主动学习胃镜的操作技术。

事实证明,随着胃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胃镜诊断在消化内科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以外,于老对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法也有着极大的创新。他自创的鼻胆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技术至今在消化道治疗史上,仍被称为里程碑。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的开展,我国梗阻性黄疸的造影后严重并发症的死亡率由11.3%降至为零,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梗阻性黄疸 —— 是指胆道因为胆石、炎症、肿瘤或本身畸形造成的堵塞,一旦堵塞,就容易引发黄疸。以前这种疾病需要外科开刀,但因为很容易感染造成休克死亡,死亡率达到百分之十几,以至被很多医院列入禁忌症。

于老的性格是愈困难愈不认输,在当时医院没有现成设备的情况下,他跑到医院仓库,从报废的设备里找出各种可以利用的材料变废为宝,虽然跟现在的设备比起来有点简陋,但诊断效果奇好,本来在本院和协和医院都停了的诊断方法,因为这项革新又重新应用起来。


胆大心细

其实查看于老的工作履历,会发现,临床中他还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创举源自于他的胆大心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于中麟受邀到外地会诊。这是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镜和造影都做了,但当地医生始终没找到出血灶在哪里。眼瞅着输进去好几千毫升的血,患者的血色素还是降到了两三克,情况十分危急。他重新为患者做了次胃镜,同时仔细观察镜下的组织。果然,敏锐的他一眼看到了胃底有一小块地方在不停出血,那是胃底静脉曲张造成的大出血。

怎么办?这时候只有先止住血,才能救命。但当地医院药物和器械都比较短缺,不但止血夹子没有,常用止血凝注药物鱼肝油酸钠也没有。他以前就在文献上看到过国外使用凝血酶(促进血液凝固)的记录,但国内尚没有医生使用的记录,这可是没有前人例证的严峻情况。经过慎重地考虑,他当机立断给病人注射进适量的凝血酶,血很快便止住了。首次实验,一举成功。

后来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死亡率极高、内镜下直接注射法并发症多、难以推广等问题,他又首先推广了使用ST- E1管的凝血酶硬化剂治疗方法,以后又并用结扎法,使治疗过程更为安全、准确,很快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他同时还设计了符合中国国内使用现实情况的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器,目前国内已有几百家医院采用,为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防治上提供了创新手段,并获得国家专利。


不忘传统

“您可是国宝啊!”在国际诊疗中心诊室,一位面带笑容的阿姨,见到于老的第一句话,就用到了这个词。

这位患者是于老的师妹,因为肝部某个指标一直居高不下,在美国探亲期间在当地医院就诊,因为效果不理想专程回来找于老就诊。

厚厚一沓病例看完,“来,躺床上摸摸肝!”

这个情景让记者心里一动。

触诊在很多内科医生那里已经很少看到了。可以说,触诊仍然是一种简便、却又高效的诊疗手段,有时候效果远远胜于那些价格昂贵的检查,CT,核磁……

想起在某次采访中,有位患者曾经激动地对于老说:我检查了2天时间,您是第一个摸我的!

对此于老很感慨:不听不摸 ,容易耽误大事!

最终于老给这位阿姨确诊为免疫性疾病,叮嘱说,“吃最基本的一两种药就成,别吃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药了,效果不会太好。”


心系患者之忧

对于治疗手段,诊疗方法,于老始终带着这种执拗,可谓业精于思,精于研。同样,他对于内科诊疗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也有着一股执拗劲,而且始终如一。

内科医生离不开开药,对于药价也格外敏感。对于很多医院的内科医生动辄开药几百上千元的现象,于老也极为反对。平时,于老腋下常夹着一本书,面对记者的好奇,老人家说,“那是常用药的一些药名,有些记不住啦,所以要随身带着,时不常翻翻。”他感慨,以前很多老药虽然才几毛钱,却针对性强,能解决病人的实质问题。“可惜,这些药不但现在年轻大夫都不知道药名,有些甚至连药厂都不生产了。”语气中尽是遗憾,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用药不在贵,而在于恰到好处,切中病因。

于老的案头,摆着各种纸质的医学期刊、杂志、文献,每天只要有空他都会来办公室坐一会儿,除了有预约的门诊要看外,大部分时间他还会把时间放在查阅文献、翻阅专业杂志上面。“学医,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活到老学到老嘛,不过,他们年轻人都从电脑上查资料进行学习,我还是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耄耋之年,从于老的身上,我们却感受到谦谦学者的态度,那是一种久违的传统的“大家”风范,他是一个纯粹的医者,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家。


智者之大局观

要说内科和外科的诊疗区别,很多人都知道:内科诊疗手段主要是诊断和用药,外科则是通过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内、外科已经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于老就意识到,如果内科医生还能有点手头上的功夫(将内科的分析想象与外科的“直观”性相结合),这对于消化内科的诊疗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于老曾担任过两届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

为了推广和普及内镜诊断治疗技术,提高国内学术水平,他组织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大型会议,基层医院内镜诊断治疗技术交流,创办北京市消化内镜读片会。为促进国际间交流,提高我国消化内镜的国际地位,他每两年主持召开一次国际消化内镜学术及操作演示会议,邀请世界有名的消化内镜专家前来报告和演示,使国内消化内镜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可以说,从第一台消化内镜引入友谊医院,到现在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友谊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国内消化内科学术的发展都与于老不遗余力的推动密不可分。目前,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每年与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承办卫生部委托的“全国消化医师进修班”,同时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胃镜、结肠镜、EUS、ERCP沙龙及“手把手”培训班,“‘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被批准为“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计划”,学员们在经过“手把手”的培训后,临床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带动发展边远、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于老看来,传帮带的传统要在国内消化内科领域不断承袭下去,让更多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


心系消化,发挥余热

如今,已经从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的于老,念念不忘的还是如何改进现有的手术器械,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如今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在主要治疗手段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且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于老为此反复琢磨:不是食管往胃反流吗,我用胃镜修个堤坝,阻断它行不行?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工厂按照于老的设计将成品加工制作出了成品,并通过了动物实验,下一步就是临床实验。这就是86岁高龄的医者的不懈追求,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信于老的这一创新一旦成功,对于广大食管反流患者来讲,绝对是值得额手称庆的福音。


医生档案

于中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

兵器谱认证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治

出诊时间

每周五上午(国际医疗中心特需门诊)

简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2届及北京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名誉主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并任《欧洲内镜杂志》、《美国消化内镜杂志》、《日本消化内镜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多个国内外杂志编委。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1年获中华医学会“特别贡献奖”。2010年获北京医学会“成就奖”。2015年获吴阶平基金会“桃李奖”。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终生成就奖”。

他从事消化内科工作50多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治方面率先开展并造诣颇深。为积极推广和普及内镜诊断治疗技术,提高国内学术水平,于教授在学会工作期间组织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大型会议,创办北京市消化内镜读片会。

他重视对年轻医师的培养,他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许多已成为消化界的领军人物。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已形成了以张澍田教授为领军人物、冀明、吴咏冬等多位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佑安医院的丁惠国主任已经成为国内肝病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了解决临床医师学习时间不足,他连续编写手册,便于携带又易于查找,第一册已售完,还将出版第二、三册。他虽然已86岁高龄,但仍坚持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全国会议,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再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年轻医生一起分享、讨论,并利用最先进的网络和微信与他们交流、探讨,他是消化科医生眼中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新派“老爷爷”。在他的倡导和坚持下,服务于基层的“全国消化医师研修班”已开办39届、培养基层消化医生500余人;他不惜高龄、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坚持9年随“‘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下基层,足迹遍及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甘肃、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54个省市、地区,给基层带去最直接、最有效地指导。

他关心贫困山区百姓的健康。甘肃武威地处黄土高原,一直是食管癌和胃癌的高发区,于教授不顾年事已高,多年来一直自筹资金与项目组的成员多次走访、调查,为那里的百姓送去了温暖和健康。他积极筹办的“于中麟消化内镜发展基金会”,为消化疾病的研究和青年学者的培养建立了“于中麟消化内镜平谷模拟培训基地”。

于教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简明消化系内镜治疗学》、《十二指肠镜的诊断与治疗学》、《胃肠道疾病治疗学》、《急救医学》、《现代消化病学》、《消化内镜学》等书的主编及编写部分章节,共计14册;曾荣获卫生部级成果二等奖,省、市级成果3项,局级成果奖9项。现在还在编写大百科全书消化内镜学部分,即将出版第二册《十二指肠与胆胰疾病手册》。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