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医者境界“以仁心,行仁术”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绝症”,老百姓都谈虎色变。其实,白血病不都是那么可怕,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年前,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一直从事急性白血病临床和研究的江浩,机缘巧合,开始涉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领域。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她已成为这个领域全国顶尖的专家之一。

江浩,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慢粒专家,笑起来嘴角的两个小梨涡若隐若现,和明星刘蓓神似。


血液科医生:门诊就像打仗

北大血研所作为全国最好的血液治疗中心之一,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患者,虽说下午1点半开诊,不到1点,江浩主任的诊室里已站满了等待加号的患者。1点刚过,江浩主任就开始接待第一位患者了。

“我们在当地医院治疗了半年的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作者注),基因一直没有转阴。有的大夫这么说,有的那么说,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您看……”患者将期待的眼神投向江浩。

“资料带来了吗,我看看。”

麻利地浏览了患者带来的一大沓病历,江浩肯定地说:“依您的发病情况,您在M3中属高危患者,之前的治疗和检测的确有不充分的地方。M3治疗有3个阶段,分别是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只有基因转阴才能进入到维持治疗的阶段。我给你制定一个方案,但一定要定期做骨髓监测。在急性白血病中,80-90%以上的M3白血病患者治疗后可以长期生存的。”

“哎呀,太感谢您了,看网上其他患友说找您看病特别踏实,真是这样啊。”患者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时一位患者怯生生地走进来,恳求的语气说:“江大夫,我外地来的,都来一周了,都没挂上您的号,能加号吗?”“可以。”“外地的患者很多,吃啊住的,一天花销很大,所以只要我有时间,能加就加了。”她轻轻解释着。

虽然江浩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都非常有经验,但很多患者看到她在慢粒领域的成就,还是愿意专门来挂她的号,所以她的门诊中,80%以上都是慢粒患者。“好的患者都是5年以上,乃至10多年的老病号。他们绝大部分都在良好状态下生存。”江浩介绍说。

一位中年男性慢粒患者在妻子女儿的陪同下进来了,整个人也显得恹恹的。看完了最后一张检查报告单,江浩脸色凝重了起来:“原始细胞4%,血小板4万2……各项指标又上来了,可以说,我们的治疗,”她停顿了一下,“……失败了。目前来看必须考虑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趁着患者去做检查,她叫住了妻子:“我再跟您多说两句吧。”

她深吸了一口气,谨慎选择着措辞:“慢粒急变期病人的病程是3个月到半年,现在两种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患者身上都用过,但都在半年左右失效了,所有的客观指标都表明病情在进展,所以……你们得有精神准备。”

她的话语中流露着惋惜:“现在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对慢粒慢性期的治疗效果非常好,90%慢粒患者生存期都超过了10年,但一定要在慢性期的早期开始治疗,它的效果要比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你爱人慢性期时没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发病5年进入了急变期,即使应用了更强的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获得了早期的疗效,但维持时间短,现在已经失去了最佳疗效。急变期的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但长期生存也只有40-50%。另外,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即使早期积极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也还有10-15%的患者耐药。我知道你们没有移植的条件(经济),但我还是要强调,目前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他能获得生存的希望,可以回家和家人再商量商量。”

她用了整整15分钟,结束了这个患者的就诊。事后她依然心情沉重:“在国外,慢粒急变期的患者已经是少数群体了,都在慢性期得到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这和患者的健康意识,更和经济条件有关。我们也希望医保更多的覆盖这块,让治疗更加客观,而不被诸如经济因素所左右。”

整整一个下午,江浩主任看了近40名患者,门诊结束时已经是5点50分。真是“马不停蹄”的大半天!“门诊就像打仗一样”,她这样说。


临床研究者:能让中国患者受益

最近江浩教授尤其忙,几次约采,她都没有时间。出门诊,开会,讲课……而其中的重头戏,是中国慢粒联盟的数据整理工作,这将花去她的许多休息时间,但她认为付出是有意义的,所以尽管事情非常琐碎,她依然乐此不疲。

她介绍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黄晓军教授的发起下,联合国内多家血液病中心,打造中国的CML联盟,是为了推动数据共享,从而更好地把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再用于临床实践,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

除此之外,她还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研究。尽管现在以格列卫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是,多年来,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患者受经济条件约束以及医保覆盖的限制,“吃得晚”或“不吃”或“吃了3年就不吃”的人群不在少数。江浩仔细收集了“晚吃”与“早吃”人群的资料,将他们分为发病半年内服药和发病半年后服药两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半年内就吃药的人群获得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的时间明显早于发病半年后服药的患者。她还和所里的同事一起总结了“慢粒各期移植和吃药的对比临床研究”并发表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

除了慢粒,急性髓性白血病也是江浩教授研究的领域。早在她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就对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产生了兴趣。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治疗也是她的研究方向。


病区主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江浩还是拥有50多张病床的人民医院血液科清河院区的病房主任,在她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令她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

有位78岁的老太太住院治疗期间,合并心梗去世了,没想到几天后,患者的儿子专门给医院送来了锦旗,对于江浩教授和全体医护人员表示真挚的感谢。他说,“虽然我母亲去世了,但是你们为挽救老人家几次多方会诊,江浩主任忙到晚上九、十点钟还顾不上回家,这些我亲眼看到了,所以尽管老人不在了,还是要感谢你们的付出!”

她很感慨:你对患者的好,他们能感觉到!

谈到现在医患中的种种纠纷,她坚定地说:“在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同时,医患之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做医生的,首先要有沟通能力,另外凡事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这样才会减少矛盾的产生。”

几年前,她的病区收治了一名20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孩子的妈妈极其焦虑。

相信很多医护人员都对这位妈妈有深刻的印象:慌慌张张跑过来找大夫说“我儿不喘气了”,过去一看,孩子好好的;一会儿又跑来说“我儿发烧了”,一试表,连37度都没到。要么在楼道小跑,要么拿着一沓钱扑通上医生办公室跪下……

不用说,大家对这位妈妈都唯恐避之不及。细心的江浩发现,这位妈妈除了极度焦虑,还整宿整宿不睡觉,她凭丰富的临床经验,感觉她可能患有抑郁症。她一方面吩咐下属医生,要理解这位妈妈,另一方面介绍她去找相应的医生看病,甚至还亲自给她开抗抑郁的药。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移植很成功,孩子妈妈精神也恢复了正常。临出院前,这位妈妈百感交集在感谢信中写道:“您不但给我儿治病,还帮我治好了病,您救了我们全家啊!”对此她深有感触: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能只掌握自己领域的东西,而要多方面的涉猎,这样才能对患者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救治。

工作在国内最顶尖的血液病治疗机构,江浩每天似乎用一个简单的“忙”字都不足以形容。除了出门诊规范和指导病人用药治疗;查房,管理病房;完成研究课题;做临床试验;2010年开始,她还担任全科各个病区疑难病例查房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在最新的《201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指南》里,她作为血液肿瘤TEEM的LEADER,是专家组成员之一……尽管累得筋疲力尽时候,她说:绝对不会再让女儿学医了!但对于目前拥有的一切,她说:在忙碌的工作中不断地进步与提高,我感恩,我知足。


医生档案

江浩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病房主任。

擅长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及免疫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兵器谱认证

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及免疫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出诊时间

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简历

医疗: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同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任住院医师。一直在血液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为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及免疫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教学:2005-2006年,2001级8年制系内教学。同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近3年承担北大医学部检验系本科血液检验学理论课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白血病理论课教学。

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自2001年来,作为全国首批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CML的医生之一,至今共参与了一代及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CML的10余项全球性及省部级临床试验研究。经治的慢粒患者超过500例。发表相关中英文论著数十篇及数篇特约综述。并参编专业著作10余部。多次在全国血液学年会作了关于CML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的大会报告。是国内CML靶向治疗的知名专家。

2009年获得院内基金1项,2013年获得省部级基金1项及中国癌症基金会基金1项。近5年来,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7项。

学术兼职:

国家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专家库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专家库

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学科专委会

北京医学会医疗技术准入评价专家库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专业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西城区劳动鉴定委员会医疗专家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